第135章 超級航母

在周湧濤住進首輔官邸之前,海軍第三輪改革就已開始.

標志事件就是:"薛遠征"級超級航母在新曆127年獲得了批准,在新曆128年的年初正式動工建造,在3年之後下水,最終在新曆134年年底交付給,帝國海軍由此邁入了"超級航母時代".

有趣的是,該級第一批次的3艘,即"薛遠征"號,"白止戰"號與"廉旭升"號,仍然被稱為攻擊航母.

這恰好反應出帝國海軍進行編成與戰術變革的曆程.

之前已經提到,在大戰結束之後,帝國海軍把航母分成了"攻擊"與"反潛"兩種,並且以航母戰斗群為艦隊基本作戰單位.在"陳炳勳"級服役之後,出于戰略方面的考量,將航母戰斗群改為航母攻擊群,因此"攻擊航母"依然保留了下來,只是不再建造專門的"反潛航母".

這個時期,一般是把那些即將退役的老舊航母當成反潛航母使用,主要就體現在艦載航空兵的編成上.說得簡單點,反潛航母會搭載更多的反潛巡邏機與反潛直升機,並減少攻擊機的數量.

在大戰當中建造的"行省"級與"行省2"級,最後幾乎都以反潛航母的身份退役.

清楚可見,在第一批"薛遠征"級服役的時候,帝國海軍的戰術思想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薛遠征"級似乎只是"陳炳勳"級的放大版.

事實並非如此.

沒轉變過來的,其實是帝國高層,帝國海軍沿用"攻擊航母"的稱呼,無非是想更加順利的獲得撥款,好盡快啟動建造工作.

說得更加直接一點,"薛遠征"級本身就是被"逼"出來的結果.

雖然在新曆125年前後,帝國海軍就提出,"陳炳勳"級的噸位仍然不夠,在運作艦載機的時候受到限制,持續出動能力無法滿足高強度作戰需求,但是對建造噸位更大,造價更加昂貴的超級航母,不止是論議兩院的大老爺,即便是國防部長,以及第二次出任帝國首輔的廉旭升,都沒多大的興趣.

正是如此,在完成第一批3艘的建造工作之後,"陳炳勳"級才再次獲得撥款,有了第二批3艘.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當局的注意力放在波伊戰爭上,就算廉旭升願意支持海軍,那也是愛莫能助.在戰略收縮的大趨勢之下,不管海軍有多麼重要,都不能跟帝國的總體戰略背道而馳.

如果沒有發生意外,也許還有第三批"陳炳勳"級.

原因也很簡單,"陳炳勳"級是當時最強大的航母,不管是紐蘭海軍的"紐蘭"級,迢曼海軍准備建造的"普魯士"級,或者是布蘭皇家海軍的"皇家方舟"級,都比"陳炳勳"級差了一大截.

只是,強大的"陳炳勳"級,同樣給了頭號競爭對手巨大的刺激,成為對手發誓都要超越的對象.

這個"頭號競爭對手"就是紐蘭海軍.

僅僅2年之後,即新曆137年的年初,軍情局截獲了一份極為關鍵的情報,紐蘭海軍已經開始著手設計10萬噸級超級航母,而且打算在本十年內動工建造,爭取一舉超越帝國海軍的"陳炳勳"級.

雖然在理論上,紐蘭海軍絕對不可能一舉超越帝國海軍,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短短幾年之內,建造幾十艘航母,但是讓紐蘭海軍率先動工建造超級航母,帝國海軍必定會顏面無存.

對雄霸全球的帝國來說,同樣是奇恥大辱.

說得更加嚴重一點,帝國稱霸全球的根基都會受到動搖.

此後不久,一名叛逃的,准確說是軍情局策反的紐蘭海軍軍官證實了這份情報,紐蘭海軍確實在設計超級航母,而且建造設計已經完成一大半,肯定能夠在明年,即新曆128年的中期動工.

在理論上,建造設計只需要完成75%,就能夠開工.


雖然這名軍官同樣提到,這種航母的滿載排水量並沒有達到10萬噸,但是在提交給首輔與論議兩院軍事委員會的報告當中,軍情局的官員耍了一個小手段,用的以2000磅為基准單位的短噸,而不是國際通用的標准噸,更加不是以2400磅為基准單位的長噸.這也算是幫了海軍的大忙.

1短噸僅0.907標准噸.

這麼換算,9萬多噸的大型航母邊成了超過10萬噸的超級航母.

一番折騰下來,在新曆137年的第二季度,論議兩院通過了由首輔提交的提案,超級航母的設計工作正式啟動.

關鍵就是,必須在紐蘭海軍之前動工建造!

留給艦船設計師的時間,1年都沒有.

如果重新設計,這是一個誰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只是幾十萬張設計圖,就能讓帝國海軍艦船設計院的工程師忙活好幾年.更何況,重新設計肯定得聽取軍方意見,按新的戰術標准確定具體性能指標.

所幸的是,不需要重新設計.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艦船設計院的首席工程師,依然是趙禹.

其實,"薛遠征"級就是趙禹的最後一個作品.

為了及時開工,趙禹提出了一個取巧之法,在"陳炳勳"級的基礎上,分三個階段來完成超級航母的設計工作.

第一階段,就是進行簡單的放大處理,先把噸位提上去.

其實,這也是最簡單的部分.

"陳炳勳"級的基礎本來就不錯,而且滿載排水量超過了8萬噸,飛行甲板的尺寸足夠運作40噸級的艦載機,帝國海軍航空兵在短期內不會謀求更大的艦載機,也就不用對飛行甲板動大手術.

這樣一來,艦體長度基本確定了下來.

具體布局同樣不用大改,第二批"陳炳勳"級對飛行甲板的布局做了調整,已經相當完美了.

至于提高噸位,其實就是增加艦體寬度與吃水深度,擴大艦體內部的可用空間,並且改善內部的艙室結構.關鍵是,利用擴大的艦體,安裝功率更大的動力系統,並且擴大彈藥庫與燃料艙.

總而言之,在保持載機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多出來的2萬噸能解決"陳炳勳"級存在的性能短板.

正是如此,只用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帝國海軍艦船設計院就完成了設計工作.

隨後,論議兩院批准了第一批3艘的建造合同.

在新曆128年4月,"薛遠征"號在浦州造船廠鋪設第一塊龍骨.

第二階段,就是對初始設計進行改進,解決存在的問題.

因為"陳炳勳"級的設計已經相當的完善,特別是在總體艦型沒大的問題,所以第二階段的設計工作,並沒有對"薛遠征"級的外形做出大改,主要集中在內部,而且都是小范圍改動.

要說的話,主要針對的是各個子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


第一批3艘"薛遠征"級的標准排水量接近8萬噸,滿載排水量剛好超過10萬噸,配套的4台蒸汽輪機,輸出功率僅有30萬馬力,只比"陳炳勳"級提高了2萬馬力,遠遠算不上強大.

關鍵還有,"薛遠征"級的艦體更寬,吃水也更深,航行阻力遠大于"陳炳勳"級.

雖然"薛遠征"級采用的蒸汽彈射器更加先進,消耗的蒸汽更少,在作戰航行時產生的負面影響更低.

比如說"薛遠征"級在以每2分鍾1架的速度彈射艦載機的時候,能夠以30節的航速航行4個小時,或者是以每分鍾2架的速度彈射艦載機,確保在至少1個小時之內,航速不會低于30節."陳炳勳"級在這兩種情況下,把航速保持在30節以上的時間分別為2個小時與半個小時.

但是相對來說,這套動力系統依然不夠好.

"薛遠征"級的設計航速僅有31節,只比海軍提出的30.5節高出0.5節,遠遠比不上能夠跑到35節的"陳炳勳"級,甚至比對手還慢,即紐蘭海軍的"紐蘭"級的最大航速都有33節.

要說的話,這個速度也夠用.

依靠更加強勁的彈射器,只要甲板風速達到27節,"薛遠征"級就能彈射40噸級的艦載攻擊機.

此外,這套動力系統非常的成熟,可靠性極高.

憑借比"陳炳勳"級多出了40%的重油搭載量,"薛遠征"級能夠以30節的航速航行大約5000海里,或者是以22節的航速航行11000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16節,能達到驚人的20000海里.

只是,帝國海軍顯然不甘心.

正是如此,第二批"薛遠征"級最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改進了動力系統,把輸出功率提高到35萬馬力.

實際達到了36萬馬力!

如此一來,第二批3艘,設計最高航速超過33節,輕載狀態下甚至能夠達到35節!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改進,不過主要是電子設備.

也就是在完成了第二階段設計後,趙禹才正式退休.

所幸的是,艦船設計院的工程師沒有讓他失望.

嚴格說來,按第三階段設計方案建造的第三批"薛遠征"級,才是真正完成體,即最終狀態.

與前兩批相比,第三批"薛遠征"級可以說是全新設計.

關鍵,其實是時間充足.

在艦體上,第三批"薛遠征"級率先采用更加便宜,加工難度也更低,且整體性能更加突出的"低合金高強度鋼".

僅此一項,就減少了十分之一的建造工時,而且在保持噸位不變的情況下,將整體防護性能提高了近三成.因為具有更高的結構強度,所以第三批"薛遠征"級的設計使用壽命達到50年.

不過,最主要的改進依然是電子設備.

第三批的首艦,7號艦"唐聖賢"號,將成為全球第一艘配備AESA,即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航母.


其實,在建造第二批"薛遠征"級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想過,為其配備相控陣雷達.

只是,當時能用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而且電子設備的小型化技術不過關,整套雷達十分的笨重.如果用在航母上,並且保證不會對其他部門產生影響,至少要把艦島的投影面積增加50%,占用大約6個甲板停機位.至于相控陣雷達為航母提供的幫助,顯然沒有防空巡洋艦那麼明顯.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

為航母配備AESA雷達,並不是要增強航母的防空作戰能力,而是用一部雷達取代其他所有雷達.

簡單的說,其實是簡化雷達系統.

這麼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能縮小艦島,取消用來安放警戒雷達的桅杆,騰出來的甲板能夠增加2個停機位,或者利用這2個停機位的面積,改善與優化甲板系統,提高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面的作業效率.

帝國海軍的工程師,確實充分利用了這點面積.

通過對停機位進行調整,第三批"薛遠征"級的甲板作業效率至少提高了四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好處是,其最大日出動量,由之前的210架次提高到240架次,單波次出動量由42架次提高到46架次,一個完整攻擊波次的回收作業時間,也由之前的75分鍾縮短到了60分鍾.

毫無疑問,這可是實打實的提升!

此外,第三批次"薛遠征"級的自動化程度也更高,而由此帶來的好處是,艦員與航空部門人員分別減少了15%與12%,共減員800多人,由前兩個批次的5600余人減少到不足4800人.

關鍵還有,前兩個批次的"薛遠征"級會在中期大修的時候,按第三批次的標准對電子設備進行升級改進.

要說的話,"薛遠征"級絕對是劃時代的產物.

客觀的講,"薛遠征"級的意義不在"陳炳勳"級之下,是一種能改變海戰游戲規則的存在.

因為幾乎沒有缺點,所以在第三次全球大戰爆發前,"薛遠征"級的規劃建造數量已經達到9艘.

得益于航母作戰能力大幅度提升,帝國海軍的戰術體系也發生了變化,並由此開始了第三輪變革.

只是,沒人能否認,發起第三輪變革的並不是一種航母,而是一個人.

嚴格說來,帝國海軍的第三輪變革其實是第三輪軍事改革的組成部分,為帝國整體戰略服務.

其實,這也是第三輪軍事改革的一大特色.

之前兩次軍事改革,各個軍兵種,特別是三大軍種,基本是各行其是,最多也就是相互交流,不存在統一指揮,以及統一調配的可能,因此前兩輪軍事改革所產生的影響,沒有大到改變戰爭面貌的程度.

在周湧濤的推動下,第三輪軍事改革從一開始,就是以帝國的總體戰略為核心.

推動這次軍事改革的不再是各個軍兵種的戰術需求,而是帝國的整體戰略.

關鍵還有,指揮改革的不再是各個軍兵種的司令官,而是帝國的最高軍政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