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現實難題

對帝國的海軍將領來說,空軍的"攻-11"在錫蘭王國平叛行動中的驚人表現,簡直就是一計響亮的耳光.

當年,帝國海軍就重新擬定了"攻-X"的性能指標,並直接放棄了超音速飛行能力.

調整之後,隱身性能擺在了首位,其次是2000千米的作戰半徑,以及具有低可探測性的戰場感知能力與通信系統.因為以激光制導炸彈為代表的精確制導彈藥已經成熟,所以海軍不再強調載彈量,由12噸降低到內部彈倉掛載4噸,以及額外設置6個1500千克級外部重載點.

至于起飛重量,仍然以40噸為上限.

其實,只要不再要求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利用新式技術研制一種40噸以內的隱身艦載攻擊機,並不是什麼難事.

次年,新曆145年,三家廠商就拿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案.

有趣的是,三家廠商不約而同的采用了在當時看來,還非常前衛的飛翼升力體布局.

這也是滿足隱身性能與大航程指標的唯一選擇.

因為三家廠商的設計方案幾乎是如出一轍,所以在年底,帝國海軍讓三家廠商聯合組建項目小組.

此後,"攻-X"項目進入了快車道.

短短3年之後,在新曆148年的年底,第一架"攻-X"樣機正式下線,並且在首飛之後獲得"攻-12"的軍方編號.接下來,承包商陸續交付了7架原型機,項目由此進入到設計試飛階段.

按照計劃,設計試飛工作將在新曆151年宣告結束.

不出所料,首批量產型,准確說是按量產標准改進的試飛原型機,將在新曆151年交付給海軍的教導大隊.

如果一切順利,將在新曆151年年底,或者152年年初,組建第一個"攻-12A"重型攻擊機中隊.

帝國海軍也將就此進入隱身時代.

只是,仍然比空軍慢了半拍.

當然,只要"攻-12A"順利入役,帝國海軍的第三輪變革就將取得階段性勝利.

至于這種攻擊機的價值,完全用不著懷疑.

雖然在執行風險巨大的高強度打擊任務時,"攻-12A"只能使用兩個內部彈倉,最多能掛載4噸彈藥,遠低于"攻-5F",但是憑借更強的生存能力,"攻-12A"的作戰效率遠遠超過了"攻-5F".

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攻-12A"一般掛載為4枚1000千克級,或者8枚500千克級,或者12枚250千克級的激光制導炸彈,或者2枚遠程空對地導彈,或者4到6枚短程空對地導彈.

對海打擊,通常是2枚2000千克級重型隱身反艦導彈.

關鍵就是對海打擊能力.

雖然反艦導彈由6枚減少到2枚,而且只能亞音速飛行,但是這種為"攻-12A"量身定制的反艦導彈,擁有同時代最突出的突防能力,打擊效率比"攻-5F"使用的KD-12提高數十倍.

此外,還能夠充當空射巡航導彈使用.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的打擊范圍,將由2000千米"戰術"級別擴大為3500千米"戰略"級別.


可惜的是,綽號"沒羽箭"的XKD-30的研制進度比"攻-12A"還慢!

關鍵就是,海軍提出的性能指標實在太過苛刻.

往簡單說,就是要在2000千克,長度不超過4米,直徑不超過0.5米的彈體里面,實現600千米的最大射程,0.95馬赫的巡航飛行速度,最後60千米在海平面高度不低于3馬赫的沖刺飛行速度,還必須具備隱身能力,RCS面積低于0.01平方米,而且彈頭質量不低于500千克.

要說的話,彈重指標還算是比較寬裕.

真正的問題是尺寸.

哪怕海軍在後來放棄了通用要求,不再要求能夠由潛艇搭載使用,從而把彈體直徑放寬到0.8米,也就是"攻-12A"彈倉所允許的最大值,其彈體空間也難以實現海軍提出的戰術性能指標.

有趣的是,"巡航導彈"版反到率先完成研制工作,在去年就已定型,並且在大戰爆發之後開始量產,其正式編號為KD-30A.因為不要求具備超音速沖刺飛行能力,巡航飛行速度降低到0.85馬赫,所以KD-30A不但把質量減輕到1650千克,還在保持500千克戰斗部的情況下,獲得了1500千米的射程.

因為性能非常出色,所以KD-30A還獲得了空軍的青睞.

不過,也並非盡善盡美.

最突出的問題,也就是太貴.

哪怕應國防部要求,海軍與空軍聯合下達訂單,第一批就采購了15000枚,出廠單價依然是KD-20與DD-20的5倍.按廠方提供的報價單,只是隱身塗料與電子設備,就占到了總價的60%.

當然,在戰爭時期,這個價格勉強能接受.

海軍想獲得的其實是反艦型.

按照最新版本,帝國海軍已經把戰斗部的質量縮小到了250千克.

使用半穿甲戰斗部,並且裝填通常用在魚雷戰雷頭里的高能炸藥,對大型戰艦依然有足夠的毀傷能力.

當然,如果適當的降低速度性能,那就更好了.

總而言之,在XKD-30問世之後,"攻-12A"能把帝國海軍航母戰斗群的打擊能力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上.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推演,一個大隊的20架"攻-12A",投射40枚XKD-30,就能對一支單航母戰斗群構成飽和打擊.因為"攻-12A"不但用來取代"攻-5",還要取代一部分充當過度品的"戰-12",最終將在1支艦載航空編聯隊配備2個大隊,總共40架,所以就理論而言,帝國海軍航母裝備"攻-12A"之後,對海打擊能力將提高1倍,1支航母戰斗群能同時打擊敵人2支航母戰斗群.

相反,如果不增加"攻-12A"的編制規模,只用來取代"攻-5",就能夠騰出20架重型艦載機的位置.

這意味著,艦載航空兵有了更強的戰術靈活性.

比如,多搭載20架重型戰斗機,制空作戰能力能提高一倍.換成是"巡-4A"的話,反潛作戰能力將提高3倍.繼續保留24架"戰-12",那麼在低烈度的戰斗當中,綜合作戰效率能提高1倍以上.

毫無疑問,這才是理想的航母戰斗群.

由此,也就不難看出"攻-12A"對帝國海軍的價值,以及周湧濤為什麼要拼盡全力支持這種艦載機的研制工作.

在全球大戰中,"攻-12A"的價值更突出.


其實,在波伊戰爭爆發之後,帝國海軍立即下達了"攻-12A"的訂單,並且責成承包商盡快啟動量產工作.

因為設計試飛還沒完成,此後還有軍方的驗收試飛,所以就算拿到了訂單,承包商也沒辦法讓"攻-12A"立即量產.

為此,乘風公司提出先在原型機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作戰系統來達到服役狀態,並進行預產批次量產.

可惜的是,就算是預產批次,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交付.

此後,還要進行適應性訓練.

哪怕是在戰爭時期,這些"攻-12A"能夠在明年的第三季度,甚至是年底形成戰斗力就很不錯了.

在此之前,帝國海軍的主力攻擊機依然是"攻-5F".

當然,海軍需要的不止是新式艦載攻擊機.

在空軍主導的"先進戰斗機"結出說過後,設計團隊已經把重點轉到海軍型上.

不出所料,綽號"火鳳凰"的"戰-21A"將在明年完成研制工作,有望在新曆152年正式裝備海軍航空兵.

到那時候,由兩種第四代隱身艦載機充當核心的帝國海軍航空兵,必然是所向披靡.

只是,白華偉現在關心的並不是明年才能得到的新式艦載機.

在來到珍寶港之後,他的第一個發現就是,東望洋艦隊,特別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並沒有預料的那麼精干.

要說,也不用奇怪.

帝國海軍六大艦隊,即東望洋這邊的第二,第四與第六艦隊,以及部署在梵炎洋與夕落洋的第三,第五與第七艦隊,只有第四艦隊以海外軍事基地,也就是珍寶港為母港,其他艦隊的母港都在本土.

此外,珍寶港還是帝國海軍東望洋艦隊的第二司令部所在地.

這下,產生了一個問題.第四艦隊的戰艦,尤其是頻繁參與部署的主力艦,很難獲得返回本土的機會.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為了增強東望洋艦隊的戰斗力,也是為了增強對霍瓦依群島的控制力度,帝國海軍一直在加強珍寶港的基礎設施,甚至在此建設了本土之外,最完善的艦隊司令部,但是這些努力並沒能改變珍寶港的本質,或者說沒能讓珍寶港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大型港口.

關鍵不是帝國海軍的投入不夠多,而是霍瓦依群島的人口實在太少了.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當局不能大張旗鼓的鼓勵向霍瓦依群島移民!

時至今日,霍瓦依群島依然屬于紐蘭聯邦,而珍寶港所在的霍努島上的霍努市是紐蘭聯邦的首都.

在法理上,珍寶港,以及群島上的其他軍事基地均屬于紐蘭聯邦.

雖然帝國已經跟紐蘭聯邦斷絕了外交關系,而且國際社會也只承認紐蘭共和國,但是霍瓦依群島屬于紐蘭聯邦是獲得公認的事實,因此就算有十幾座軍事基地由帝國軍隊控制,帝國當局也無權向霍瓦依群島移民.

發展至今,霍瓦依群島的人口還不到1000萬!

最大的霍努市,只有大約200萬居民.


關鍵還有,霍瓦依群島嚴重缺乏資源,沒有發展工業的必須條件,甚至連充當中轉港口的資格都沒有.在航程超過12000千米的民航客機誕生之後,連跨東望洋航班都不再需要經停霍努市.

數十年來,霍瓦依群島的經濟支柱始終都是旅游業.

此外,當地居民的受教育比例還不到50%,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到5%.

可見,就算帝國在此投入了足夠多的資源,也無法把霍瓦依群島打造成帝國海軍在前進基地.

要說的話,在珍寶港造船廠,三分之一的工程師與高級技工,其實都是由帝國的造船廠委派.因為一直沒有辦法招募到足夠多的技術工人,由軍方出面的成本又過高,所以在先前的20多年里,即波伊戰爭之後,帝國海軍沒再增強在珍寶港的投入,並且逐漸削減第四艦隊的規模.

到周湧濤出任首輔,珍寶港已經淪為二級港口.

雖然在此後的幾年里面,海軍開始重返珍寶港,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短短的幾年,很多問題根本沒辦法解決.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珍寶港唯一的10萬噸干船塢,也就是唯一能為大型航母提供維修服務的干船塢,在去年的年底才修複.在此前,第四艦隊的大型航母只能返回帝國本土進行入塢維修.

受此影響,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當中,只有旗艦"劉長勳"號在今年上半年進行了入塢維修,而另外兩艘,即"周寬德"號與"賀永興"號原計劃在今年與明年進行入塢維修.

因為大戰已經爆發,所以2艘航母的維修工作只能推遲.

如果珍寶港的10萬噸干船塢一直能正常工作,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都能保持理想狀態.

對另外2艘航母的狀態,白華偉確實毫無把握,尤其是"周寬德"號.

該艦是"陳炳勳"級第三艘,也是第一批最後一艘,技術狀態本來就不是很好,還因為長期部署在珍寶港,原本應該在中期大修進行的現代化改進,也被推遲到第三次入塢維修中進行.

哪里想到,第三次入塢維修還沒開始,全球大戰就來了.

因為"陳炳勳"號與二號艦"唐祖德"號,均在中期大修時進行了現代化改進,第二批的3艘在建造期間已經采用新式電子設備,所以"周寬德"號算是現役航母中,狀態最差的一艘.

要說的話,連3艘艦齡更老的"帝國"級都比不上.

按照白華偉掌握的資料,"周寬德"號動力系統的實際輸出功率,只能達到設計最大功率的85%.4部蒸汽彈射器,有3部的使用次數已經達到大修周期的60%,狀態最好的那部也有40%.搭載的自衛武器系統,仍然是建成交付時的狀態,比如對付反艦導彈的末段攔截系統,還是3座730B"火旋風"速射炮.

不過,白華偉最擔心的其實是官兵的狀態.

按照計劃,"周寬德"號應該在7月入塢維修,該艦官兵將獲得半年長假,很多官兵提前預定了回國機票.

隨著戰爭爆發,休假變成了夢想.

要命的是,就在今年的年初,"周寬德"號航母戰斗群,去了梵炎洋,參與一年一度的艦隊對抗演習,6月底才回到珍寶港.因為要為入塢維修做准備,所以在部署期間,該艦沒進港停靠.

5000多名在回到珍寶港後,只上岸休整了不到半個月,就再次登上航母,開始了持續到現在的戰備部署.

持續9個月的部署,該艦的官兵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