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拼上一拼

整個晚上,斯塔克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要不要撤回去,或者讓第52特混艦隊跟上來?

讓兩支特混艦隊靠近點,就算遭遇了不測,也能夠一同應付,不至于在落單後,單獨面對強大的梁夏艦隊.

可惜的是,想了一整夜,斯塔克都沒拿定主意.

關鍵就是,中轉島上的戰斗還在進行,因此只能讓第51特混艦隊撤回去,暫時不能讓第52特混艦隊跟上來.

這樣一來,就沒法應付來自西邊的威脅了.

前面已經提到,跟梁夏艦隊相比,梁夏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更值得擔心.

哪怕使用最大射程為250千米的C8C型反艦導彈,只要出動足夠多的轟炸機,並且願意承受巨大的戰斗損失,梁夏空軍的轟炸機就能干掉第51特混艦隊,甚至能同時對付兩支特混艦隊.

此外,之前的戰斗已經證明,梁夏空軍不是很在乎損失.

這也沒啥好奇怪的.

做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空中力量,梁夏空軍的前身就是陸軍的戰略航空兵,也一直以戰略航空兵為主.哪怕在和平時期,梁夏空軍都維持了一支數量超過3000架的轟炸機群,還有大約相同數量的,進行了封存處理,並得到妥善保管的退役轟炸機.論戰略打擊能力,梁夏空軍肯定是獨步全球.

斯塔克掌握的最新情報,梁夏空軍的轟炸機數量已經擴充到5000架.

除了啟用封存的轟炸機之外,還增加了約500架新生產的轟炸機.

這個生產效率,可以說高得嚇人!

不要忘了,哪怕是從波沙灣戰爭爆發算起,至今也才3個月,而梁夏帝國的飛機制造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就向空軍交付了500架轟炸機,還全是最新信號,折算後的年產量高達2000架.

關鍵還有,這是完成動員之前的產能.

等到完成戰爭動員,哪怕按最低標准計算,產量至少得提高2倍,達到每年6000架的規模.

這可是戰略轟炸機!

就斯塔克所知,紐蘭共和國的飛機制造廠就算開足馬力,以最快效率,一年也只能生產大約3000架.

可見,雙方的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梁夏空軍在和平時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轟炸機部隊,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能夠培養與維持足夠的精銳飛行員,確保在戰爭爆發之後,也就是在擴充機群規模的時候,不至于沒飛行員可用.

要說的話,梁夏空軍最不缺的就是飛行員,特別是包括轟炸機在內的各類大型飛機的飛行員.這就是,梁夏帝國有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民用航空市場,國內有一千余座機場,數千條航線,以及約3萬架支線與干線客機,還有1萬多架民用運輸機,從事民用航空的飛行員超過50萬.

這還沒包括大約10倍于此的航空愛好者.

全都算上的話,梁夏帝國的飛行員人數超過500萬.

就算並非個個的身體素質都足夠的好,能夠駕駛戰斗機,也有很多飛行員在進行必要的培訓之後,能夠駕駛轟炸機,運輸機這些不需要做劇烈機動,操控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大型飛機.

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梁夏空軍不會太在乎損失.只要能干掉紐蘭艦隊,哪怕損失幾十架,甚至上百架轟炸機那也是在所不辭.

在理論上,只需出動20架"轟-9D"這個級別的戰略轟炸機,就能夠對第51特混艦隊發起飽和打擊.


如果有戰斗機護航,那就更加不得了.

這正是艦載航空兵,或者說航母戰斗群在現代海戰中扮演的角色.

通常情況,由航母戰斗群出動戰斗機,為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提供掩護,以提高轟炸機的作戰效率.至于航母上的攻擊機,更多的用于執行戰術任務,比如在登陸作戰當中為陸戰隊提供支援.

在由火力投送密度決定勝負的戰斗中,艦載航空兵居于次要位置.

其實,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准確說是在反艦導彈誕生之後,艦載航空兵攻擊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受航母限制,艦載機始終都是戰術飛機,沒法跟戰略級別的轟炸機相提並論.

只是,即便到現在,也沒有人願意承認這一點.

道理也很簡單,對海軍來說,艦載航空兵是主要的突擊力量,哪怕不中用,也不能隨便拋棄.

根據這些,也就不難推測出白華偉可能采取的戰術.

在跟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彙合之後,他會帶兩支特混艦隊北上,且盡量保持隱蔽,盡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搜尋紐蘭艦隊.在發現紐蘭艦隊之後,將由空軍出動轟炸機,在艦載戰斗機掩護下發起攻擊.如果有需要,空軍還會安排大型預警機,加油機與電子偵察機等支援飛機為行動提供支持.

要這麼打,肯定需要在後勤保障上下功夫.

簡單的說,就是需要在前沿基地部署足夠多的作戰飛機.

其實,這也是斯塔克最關心,或者說最擔心的事情.

之前每天,斯塔克都會收到由後方發來的關于北馬群島,管島與威島的軍事基地的衛星照片.

也就在這幾天里面,梁夏空軍加強了在這些地區的部署強度.

只是在管島的李銘博航空站,就新增了至少120架大型作戰飛機,其中肯定有空軍的轟炸機.

威島那邊也在加緊准備,新增了很多臨時搭建的停機棚.

如果把北馬群島的3座空軍基地算上,梁夏空軍最多能部署500架轟炸機,並且讓其中五分之一執行對海任務.

在理論上,這些轟炸機都能參與對付第51特混艦隊的戰斗!

其實,梁夏空軍一直在用部署在北馬群島的轟炸機執行遠程奔襲任務,包括用巡航導彈攻擊紐蘭本土的西海岸地區.雖然強度不太高,也沒造成多大的破壞,但是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關鍵還有,梁夏空軍還沒有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庫存導彈已經用光,還得優先保證大陸戰場的需求.

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多久,在年底,等到幾家生產巡航導彈的軍火公司完成動員,就能夠得到解決.

到時,有了足夠的導彈,梁夏空軍首先就會增強打擊紐蘭本土的力度.

這正是梁夏空軍一直在積極搜尋第51特混艦隊的關鍵所在.

等到戰略轟炸全面開始,在進攻受挫之後,撤回去的第51特混艦隊就將成為橫在梁夏空軍面前的攔路虎.

可見,梁夏空軍肯定做好了准備.

這麼一來,讓第52特混艦隊頂上來,其實是于事無補.


唯一的選擇就是讓第51特混艦隊撤回去.

只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艦隊這里.

打到現在,哪怕沒有人願意承認,就連斯塔克也不例外,可是在內心,斯塔克早就有了清楚認識.

攻打中轉島的作戰行動已經失敗.

按照最初計劃,是在3到5天之內打下中轉島.就算從登陸那天算起,到12日也已經有5天了.只可惜,登陸部隊依然沒有能夠殲滅中轉島上的守軍,甚至沒有完全控制至關重要的機場.

雙方到現在都還在機場附近鏖戰!

當初訂下3到5天,並不是拍腦袋做出的決定.

這個時間,其實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所需的時間.

如果不能在此期間完成攻占中轉島的行動,那麼在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之後,必然會進退兩難.

為此,斯塔克還專門擬定了一份備用計劃.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第51特混艦隊與第52特混艦隊就轉為制海作戰,並同時結束攻打中轉島的作戰行動.在戰勝梁夏艦隊之後,再重新發動進攻.如果打輸了,就得把登陸部隊撤走.

現在的問題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沒有返回中轉島!

要說的話,斯塔克已經在打退堂鼓了.

不要忘了,在對部署做出調整的時候,他就讓登陸部隊暫停進攻,並著手鞏固登陸場的防禦部署.

只是,他沒有下達撤退命令.

顯然,這就是問題.

哪怕明明知道,繼續在中轉島熬下去,只會變得更加的被動,錯失所有的機會,甚至會遭受慘敗,可是在內心,斯塔克不想放棄占領中轉島的機會,哪怕要為此承受有可能全軍覆滅的風險.

這里,關系到紐蘭共和國的總體戰略.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首輪進攻就遭受挫敗,紐蘭共和國在戰略上將變得很被動,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

在東望洋這邊,不止是由攻轉守,其實是全面潰退.

到時,只能退到本土西海岸附近,動用重兵死守至關重要的望夕運河,依托本土與孤大陸對付遠征的帝國海軍.

簡單的說,也就是用空間換時間.

所幸的是,就算東望洋戰場具有最高的優先權,梁夏帝國也需要用2到3年的時間才能夠獲得跨越東望洋,攻打紐蘭本土的能力.哪怕是進軍望夕運河,也需要花2年時間增強艦隊的作戰能力.

在此之前,最多也就是封鎖望夕運河,切斷紐蘭東西海岸的海運航線.

對紐蘭共和國來說,這2到3年是緩沖期.

在此期間,除了建造更多的航母,增強海軍戰斗力之外,還必須在其他方向上牽制梁夏帝國.


最直接的,也就是出兵參與巨大陸的戰斗.

不管怎樣,依靠還算強大的空軍,以及大洋兩岸的軍事基地,北夕落洋的制海權暫時還沒有危險.

這意味著,會有數十萬,甚至是數百萬紐蘭官兵戰死在異國他鄉.

此外,這樣的犧牲有多大的意義?

要說的話,斯塔克一直都看不起陸軍,對陸軍戰斗力持懷疑態度.

道理也很簡單,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紐蘭共和國縮回了孤大陸,此後幾十年都是埋頭發展.哪怕需要教訓那些不太聽話的小國,也無需大動干戈,動用聽從灰宮指揮的陸戰隊就夠了.

關鍵還有,紐蘭陸軍早就淪落成一支"岸防"部隊.

幾十年來,陸軍的頭號任務,都是阻止敵人在本土,以及孤大陸關鍵地帶登陸,守衛望夕運河這類的戰略要地.

在裝備建設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比如,紐蘭陸軍的M1主戰坦克,戰斗全重超過60噸,而且采用的油耗非常高的燃氣輪機,配的卻是一門105毫米線膛炮.如此笨重的坦克,其實就是用來部署在海岸防線的淺縱深地帶,在敵人登陸後立即發起反沖擊.因為作戰范圍很有限,無需太大的行駛里程,反到對機動性能,特別是複雜地形下的機動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采用了功率密度更高,啟動性能非常突出的燃氣輪機.再說了,在激烈的登陸作戰中,坦克肯定會遭到重點照顧,需要更好的防護.相反的,登陸部隊一般沒有重裝甲,通常也就是兩棲戰車,用105毫米坦克炮足能夠解決.

哪怕是改進後的M1A1,也只是換是了一門120毫米滑膛炮.

其他主戰裝備也差不多.

這種思想,還影響到了軍隊編制.

比如,為了獲得更好的戰術機動能力,特別是在退守第二道防線之後,對向本土腹地發起突擊的敵軍發動反擊,陸軍非常重視航空兵,不但保留了第82空降師,還把第101師改編成空中突擊部隊,也就是第101空中突擊師.按計劃,今後要在所有師級部隊增加1個空中突擊旅.

結果就是,陸軍在過去20多年里面,耗費巨資采購了幾千架直升機!

巨大陸那邊的實戰證明,坦克依然是地面戰場上的絕對霸主,像空中突擊部隊這類輕裝步兵部隊,戰斗力非常有限.就算有一些價值,作戰使用也受到嚴格限制,不像過去吹噓的那麼厲害.

在斯塔克看來,就算陸軍去了巨大陸,也只能承擔防禦任務.

可惜的是,西陸集團現在欠缺是,其實是進攻力量!

北半球的冬季即將到來,而且巨大陸腹地的氣溫已經降到了冰點以下,留給西陸集團的時間也不多了.

這也是斯塔克不願意放棄的關鍵所在.

現在調整戰略,已經太晚了.

就算紐蘭陸軍能打,也願意付出,等主力部隊趕到,巨大陸那邊已經塵埃落定,最多也就是過去幫助西陸集團鞏固防線,等到梁夏陸軍發動反擊的時候,能夠多堅持一陣,而不是直接潰敗.

只是,到最後依然免不了慘敗的下場.

西陸集團慘敗,紐蘭共和國也別想堅持到最後.

可見,關鍵還是保持進攻的勢頭,拿下中轉島,攻打霍瓦依群島,讓梁夏帝國在東望洋發力.

既然現在放棄,最後必然會戰敗,為什麼不拼上一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