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圖阿拉,生母阿巴亥。這時,努爾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頭領,而是統一了女真各部的“聰睿恭敬汗”,並且正在進一步發展統一事業,為建立清朝奠定基礎。當多爾袞誕生未滿百日,努爾哈赤就率大軍進攻烏拉,最終滅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國,多爾袞母子面臨著被打入冷宮的危險。但是,由于努爾哈赤優待降順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計,善為周旋,使他們母子安然度過難關。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年號天命,兩

年後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後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和碩hoso,滿語為方和角的意思,放在爵位之前有管轄、管理一方的意思,額真ejen,意思是主人,和碩額真直譯為管轄一方的主人的意思,即旗主),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于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

這樣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休棄袞代皇後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實際上,是有人對他們進行陷害。富察氏被休棄之後,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她是海西烏拉部貝勒滿泰之女,滿泰死後為其叔布占泰收養。烏拉部在吉林烏拉街一帶,轄區遼闊,人口眾多,又有貂參之利,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實力最強者。當時努爾哈赤為了統一海西女真,對烏拉部采取拉攏的聯姻結盟政策,將自己的侄女和許給布占泰為妻。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布占泰亦運用同樣的手段,以緩和烏拉與建州的矛盾,親自把年方12歲的侄女阿巴亥送往建州費阿拉城,嫁給比她大31歲的努爾哈赤為妻。阿巴亥,聰明美貌,強大的烏拉部為其後盾,因此努爾哈赤不敢輕視慢待,在諸福晉中最受寵愛。不過生活在古代皇室的女人,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無憂無慮,溫馨如意。他們伴君如伴虎,榮辱沉浮瞬息變幻,不知何時就會禍起蕭牆。到了後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三月,她被告發與大貝勒代善之間有不正當的曖昧關系。努爾哈赤對代善這種欺君蔑父的行為十分痛恨,不久就廢除他作為後金汗的繼承人。而對阿巴亥,怕丑事外揚有失自己的名聲,雖然暫時沒有追究,但是夫妻間出現了很深的感情裂痕。

然而一波未平,另波又起,緊接著阿巴亥私匿財物的罪行被一個小庶妃揭發,努爾哈赤對她更加憤恨,地位一落千丈。盡管阿巴亥失寵,多爾袞在諸貝勒中受到歧視,但是其父努爾哈赤仍然很喜愛他們兄弟三人。同年九月,努爾哈赤提出不再立嗣子,由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多爾袞兄弟三人皆為和碩貝勒。後來努爾哈赤又將兩黃旗的大部分牛錄分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子,多爾袞年齡雖小,卻受到努爾哈赤的鍾愛器重。在努爾哈赤去世不久之後,他最寵愛的大福晉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爾哈赤有遺囑在先:大福晉雖然年輕貌美,但心懷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將來恐怕會成為亂國的根源,所以必須殉夫。按當時的習俗,妻殉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愛妻,一是沒有年幼的兒子,阿巴亥雖然符合前一條,但她確有兩個幼子需要撫育,而且她不相信汗王會留下這樣的遺言,她要據理力爭。但是,四大貝勒告訴她:這是汗王的遺命,他們縱然不忍心、不願意,卻不敢不從。而且,從殉的儀式都已經准備好了。按規矩,當殉者盛裝坐炕上,眾人對之下拜,然後以弓弦扣頸勒斃;若殉者不肯殉,則群起而扼之,至死為止。到了這一步,阿巴亥還有什麼辦法?她只能屈從,換上禮服,戴滿珠寶飾物,雖然照規矩殉者不得哭,她還是哀告諸貝勒,請求他們照顧她的幼子多爾袞和多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她還說了些冠冕堂皇的話:“我自十二歲侍奉汗王,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汗王恩厚,我不忍離開他,所以相從于地下。”

女真族與蒙古族一樣,有父死子娶庶母、兄死弟娶嫂的習俗,努爾哈赤自己就從死去的族兄那里繼承了嫂子袞代為大福晉,而且他自己也公開表示過他死後由代善繼承阿巴亥。現在,阿巴亥出于對未來地位的考慮,提前向身為儲君的代善傳情,表達自己的傾心愛慕,可謂預做准備,原也在情理中。須知,努爾哈赤已經年過花甲,須發蒼白,而阿巴亥正當三十歲的盛年,最是女人豐姿綽約的成熟時期,老夫少妻、白發,很難不生外心。再說,拿賊要贓,拿奸要雙,並無通奸的確證。所以,努爾哈赤赦免了大福晉的死罪,但予以休離。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毫無地位可言的小庶妃如何膽敢去告深受汗王寵幸、貴有三子的大福晉?而且牽連自領兩旗、居參政“四大貝勒”之首、老汗王欲立為太子的大貝勒代善?誣告大妃與代善關系曖昧的邪風從哪里刮起?人們不難看出,這一切皆緣于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權力之爭。因為老汗王年事已高,汗位的繼承人為誰已成為諸子侄中明爭暗斗的焦點。因為努爾哈赤時代在政治上實行八旗制,以八旗和碩貝勒“共理國政”,即以八旗旗主分權統治的制度;在經濟上則“予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之”。上凡行軍打仗亦以八旗旗主為統帥,各有統屬,聯合作戰。這就必然形成八個政治、經濟乃至軍事實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集團統治,也就會在汗位繼承上導致“諸王爭國”的惡劣後果。

當時八旗人馬中,皇太極掌握兩黃旗,代善掌握正紅旗,阿敏掌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所余鑲紅、正白和鑲白三旗旗主,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在他們分別只有十九歲、十二歲和十歲的時候,就成為擁有一旗、與諸兄並駕齊驅的權勢很大的旗主。諸兄能夠成為旗主,完全是因為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而幼弟恃母親受寵而得汗王厚賜,怎能讓人心服口服?

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所掌握的力量已經超過四大貝勒中的任何一個,如果再有他們的母親阿巴亥以國母之尊聯綴其上,那麼其他五位旗主誰不畏懼?誰又敢不服從?那麼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個大金國的政局,破壞八王共執國政的均衡,對大金國、對他們每個人,尤其是對與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所以必須除掉阿巴亥。因為除掉這個總挈首領的母親,就容易使三個同母兄弟分離,不能形成三人聯合的雄厚力量。一旦多爾袞、多鐸成年,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一定要馬上將他們的母親處死,才能保證後金政權的穩定。

而且,更重要的是,努爾哈赤臨終之時,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邊,她向諸位皇子傳達老汗王的遺囑是“多爾袞嗣位、代善輔政”的努爾哈赤的臨終遺命。遭到四大貝勒的斷然否定,他們是有道理的,因為和碩貝勒共治國政,不但汗王生前反複強調,而且書寫成訓示交給了每位貝勒,白紙黑字,證據確鑿;而所謂的臨終遺言沒有第二人能夠證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說了類似的話,也只能視為錯誤的命令,不可執行。但是這個女人既然放出了所謂“臨終遺言”,即便不能把家族推向斗爭的血海,也會埋下不睦的種子,早晚釀成災禍。而且,皇太極地位聲望漸隆,怎肯將皇位讓給還不懂事的多爾袞呢?所以大福晉沒有別的選擇,她必須死去。

從上面的情況來分析,導演努爾哈赤大福晉生殉這場慘劇的應該是四大貝勒,而不太可能是努爾哈赤遺囑所命,她的殉葬反射出愛新覺羅家族說不清道不明的皇權之爭。此時多爾袞只有15歲,父死母殉對這個少年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家庭悲劇使他深深感到人世間的冷酷無情,故養成孤僻、放蕩、任性、殘暴的性格,這對他一生的成長和政治生涯,都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二月,十七歲的多爾袞隨同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獲敖穆楞大捷。因其作戰英勇有功,深得皇太極賞識,被賜以美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王。從此,聰慧多智、謀略過人的多爾袞,逐漸成為後金軍的主要統帥之一。多爾袞幾乎是每戰必出征,而且每次都表現得無比英勇。

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他隨皇太極自龍井關入明邊,趨通州,直逼明都城下,敗明的援兵于廣渠門外。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又隨皇太極攻明于遼西。大凌河之戰,他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後金軍頗有傷亡。事後,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說:“墨爾根戴青亦沖鋒而入,倘有疏虞,必將你等加以嚴刑,斷不寬容。”攻錦州時,他又一馬當先。祖大壽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軍由南已向北發炮,多爾袞被夾擊于中,幾乎被擊斃。以後祖大壽投降,多爾袞曾向他談到當時的危險情形。祖大壽惶恐不安地說;“果有此事!如彼時炮中王馬,為之奈何!”多爾袞則坦然說:“彼時兩仇相敵,唯恐不中,大壽言不由衷,誠為可笑!”由于多爾袞在軍事、政治上已經成熟和可以信賴,在天聰五年皇太極設立六部時,命他掌吏部事,更全面地參與軍政大事。多爾袞不負皇太極的厚望。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六月,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探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詢問他們征明及察哈爾、朝鮮,何者為先?多爾袞以銳敏的目光,直抒了他的戰略思想。他從奪取全的目標出發,力主以征明為先,他說:“宜整兵馬,乘谷熟時,入邊圍燕京,截其援兵,毀其屯堡,為久駐計,可坐待其敝。”這種深入內地,消耗明朝國力,然後再與之決戰的戰略,深得皇太極的贊同,以後的幾次征明,基本上都是照著這個方針行事的。

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五月,多爾袞從皇太極征明,克保安,略朔州。次年,在招撫蒙古察哈爾的歸途中,多爾袞自山西平魯衛侵入明邊,在山西、宣大一帶,又搗毀了明朝的甯武關,攻打了代州、忻州、崞縣、黑峰口及應州等地,俘獲人畜七萬余。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將左翼,岳托將右翼,自董家口等地毀明邊牆而入,越過明都至涿州,分兵八道,西掠至山西,南徇于保定,擊破明總督盧象升。又南下臨清,渡運河,破濟南。北還時複掠天津、遷安等地,出青山關而還。此役,縱橫豕突數千里,蹂躪城池四十余座,擄掠人口二十五萬有余,奪取財物更是不計其數,給明朝以沉重的打擊,給山西、河北、山東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明人夏允彝記述這次事件的影響說:“所至屠掠一空,禍為至劇。國力耗竭,而事不可為矣。”而多爾袞則因為此役,被皇太極賜馬五匹,銀二萬兩。對察哈爾和朝鮮,多爾袞全力貫徹皇太極“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使統一全國的後顧之憂得以早日解決。早先,當後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唯獨強大的察哈爾部在雄主林丹汗的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采取與後金對抗、周旋的態度。察哈爾部雖亦不與明廷合作,終究是後金南下伐明的一大後患。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林丹汗死于青海打草灘。皇太極以此為契機,于次年二月命多爾袞偕岳托等將領,率精兵萬人,以強大的武力作後盾,去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政治目的明確,秋毫不犯,進展頗為順利。先在西喇朱爾格地方,招降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後。四月二十八日,就抵達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多爾袞令已降的額哲的舅舅南楮前去勸降。額哲在父親新死、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只好率部投降。八月,多爾袞率師凱旋。林丹汗曾得元朝的傳國五璽“制誥之寶”,這時,多爾袞使額哲呈獻給皇太極。因為元朝的這方玉璽象征“一統萬年之瑞”,皇太極大喜,第二年(公元1636年)便改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多爾袞同時被晉封為和碩睿親王,更加受到重用。

朝鮮本是明朝的屬國,世代忠于明廷,雖多次受到清的分化、威脅,也始終不渝,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總和明朝相呼應,因而始終是清側翼的一大憂患。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為徹底解除這一憂患,親率大軍侵入朝鮮,圍朝鮮國王李宗于南漢城。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多爾袞和豪格分別從寬甸入長山口,克昌州,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正月,突襲江華島。當時,朝鮮王妃、兩個,以及很多大臣及其眷屬都轉移在此島避難。多爾袞在這里遇到了朝鮮軍隊的頑強抵抗,經過激戰,清軍殺傷守軍一千余人。圍城之後,多爾袞恩威並

用,立刻執行皇太極的招降政策,停止殺戮,使江華島得以投降。對投降的朝鮮王室成員,多爾袞不加侮辱,並頗能待之以禮。朝鮮國王因妻子、兒子及很多大臣已被俘虜,各路援軍又被清軍打敗,于是只好放下武器,穿上朝服,率領群臣,向皇太極獻上明朝給的敕印,投降清朝。皇太極凱旋盛京時,命多爾袞約束後軍,並攜帶朝鮮質子李窪、李昊及大臣子以歸。朝鮮國王因為多爾袞全其妻子,以禮相待,所以一直不忘此情,給清朝諸王送禮時,多爾袞的一份總是最厚的。在順利地解決了蒙古和朝鮮的問題之後,多爾袞便集中力量協助皇太極,和明朝在遼西地區進行了激烈而持久的較量。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為進軍明朝做准備,多爾袞監督修治了盛京至遼河的大道。接著就如前所述,自董家口侵入明境,殘毀了山西、河北、山東大片地方,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方回。為最後奪取明朝在山海關外的地方,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多爾袞屯田義州,並不斷向錦州、松山、杏山等城進攻。由于進展遲緩,受到?皇太極的責備,被降為郡王,罰銀萬兩,奪二牛錄。受處分後,多爾袞更加兢兢業業,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二月,清軍攻占松山,生擒洪承疇。明錦州守將祖大壽見松山已破,糧盡援絕,解圍無望,便出城至多爾袞營前投降,清軍占領錦州。明朝受到巨大的打擊,多爾袞威望大著,被恢複親王。接著,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20多丈,明守軍不戰而降。至此,明清松錦大戰結束。此役曆時三年多,多爾袞三次出任統帥,他是這次松錦決戰取得勝利的有功之臣。此時,皇太極已抱病在身,軍國大事便經常委托濟爾哈朗和多爾袞這兩個親王共同處理。

多爾袞從一名幼稚的少年成為千軍萬馬的統帥,功名顯赫的親王,除了他懂得兵法,會用兵之外,和其兄皇太極的培養重用也是分不開的。皇太極曾對多爾袞說:我喜歡你勝過其他弟弟,我對你是最好的。多爾袞也曾對眾人說:四哥皇太極養育了我,他對我比對其他弟弟要好,他一直很信任我,我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多爾袞深得皇太極的信任,甚至得到了“凡所謀議,無不得參”的殊榮。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暴疾而死。由于生前未能預定後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滿洲貴族發生了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