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9節:征服柏林

十七

征服柏林

對于柏林音樂會,一位國內樂迷在現場觀看了李云迪的音樂會,也許我們可以從她的敘述中感受到當晚的演奏氣氛:

ohmygod!云迪的觸鍵完全就是金剛指,柏林愛樂跟小澤配合得簡直是天衣無縫,但最最令昨晚觀眾印象深刻的是云迪的技巧,真是太強太強了!Cadenza(華彩樂段)開始彈得很輕,左手三連音和弦從未間斷,張力隨著主題的發展越來越大,音符越來越多,右手從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到了三十二分音符(注意,速度沒變慢,反而持續加快),他的左手慢慢從七和弦連續三連音發展到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同時又發展出一條中聲部的旋律,需要左手跟右手交錯換著彈……當Cadenza達到高潮時,云迪快速的滑音真是震撼人心,感覺鋼琴的表現力已達到了極限,BPO進來的時候小澤也好激動。第一樂章結束我就差點鼓掌了。

之後三個樂章也是一樣的令人深刻,但我文筆不佳無法描述,唉!總之樂曲一畢全場起立不說,連全體BPO團員,小澤都在鼓掌,觀眾掌聲更是雷動,持續將近4分鍾,甚至更長,很多觀眾狂喊"bravo(太棒了)"。這時我覺得好感動,我們偉大的云迪把一向挑剔的柏林愛樂、挑剔的柏林聽眾徹底征服了!

沒辦法聽到現場的朋友們沒關系,因為這場演出DG唱片已經錄下來了(舞台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麥克風),德國最大的廣播電台也作了現場直播。身為中國人真為云迪感到驕傲!!

柏林音樂會的圓滿結束,國內媒體作了大幅報道:

在連續三晚的音樂會上,李云迪與柏林愛樂合作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終于揭開神秘面紗。鋼琴戲份之重幾令演奏者不堪負荷,被稱為"最難演奏",對演奏技巧要求極高。出乎聽眾意料,伊始落手輕柔,卻在不知不覺中扣緊聽者心弦,繼而音符強度與頻率不斷加強,隨著主題深入擴展音符張力,持續加快的速度令在場所有人呼吸幾欲驟停,直至高潮部分的快速滑音,彈指間頃刻掀起無形颶風,將鋼琴的表現力飆至極限。

協奏曲長達35分鍾,整首樂曲強音為主,須演奏者一氣呵成,有很多段落的音符密集程度驚人得匪夷所思。有一段鋼琴獨奏甚至需要左右手交替彈1500個16分音符,中間完全沒有停止,精確估計一秒鍾要彈10個音之多,而且每個音必須非常平均,拍子必須非常精准。李云迪在練習中已經感到非常過癮,每次彈奏都覺得自己進入瘋狂狀態,如同變身"琴魔"!每每彈畢,要花許久時間才能從樂曲意境中抽離。

在演出當場,指揮小澤征爾也為李云迪的琴聲動容,樂曲一畢,示意柏林愛樂的全體團員起立,一起為這場完美演出鼓掌。

管樂首席、雙簧管演奏家梅爾這樣評價這位首次合作的年輕藝術家:"李云迪是我們樂團合作過的最有才華的鋼琴家。"

音樂會後,指揮大師小澤征爾這樣評價李云迪:他是一位音樂詩人,而他的指尖充滿才華,通常這兩件事很難聯系一起,但在他身上卻完美結合了,現在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的人,這就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為什麼我愛上了他並且喜歡和他一起同台演出的原因。

《每日鏡報》稱:毫無疑問,和郎朗相比,李云迪在音樂性上更有棱角,更有趣。

《柏林報》的簡·布瑞施曼在樂評中寫道:李云迪彈奏的普羅柯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使鋼琴的聲音吸收和超越了樂團各聲部的演奏,這可不是"普通的變戲法";小澤和柏林愛樂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交響曲,極具煽動性,足以使人暈倒。

《柏林早報》的樂評人克勞斯·蓋特爾寫道:他是一位擁有絕佳演奏技巧並富于冒險精神的鋼琴家,他很早就已經領會了鋼琴演奏的最高數學原理,但是這首"捶擊"作品可把鋼琴害苦了!李云迪在連續三天的音樂會上彈奏了這高難度的樂曲。無論如何,所有熱烈的掌聲都是給他的。

音樂會結束的第二天,李云迪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與小澤征爾及柏林愛樂合作的拉威爾《G小調鋼琴協奏曲》的錄音工作中。

仍舊在柏林愛樂大廳,從早上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只用了不到3個小時就完成了演奏錄音。之所以這麼短時間三方達成默契,首先是高水平的合作,其次因為早在一星期前阿格里奇和柏林愛樂合作過該曲,所以一切進行得非常順利。至此,李云迪已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及柏林愛樂大廳這兩個舉世聞名的音樂廳完成了個人音樂專輯的錄制。不久,全球樂迷將會從這張新專輯里欣賞到李云迪在小澤征爾指揮下與柏林愛樂精彩演繹的普羅柯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以及拉威爾《G小調鋼琴協奏曲》。

李云迪說:"拉威爾的作品和普羅柯菲耶夫的作品可以說是完全的兩個極端,雖然都涵蓋了比較強大的和聲以及大量的不協和音,不同的是拉威爾的音樂讓人很放松。他采用了新穎的和聲和配器手法,來描繪色彩與抽象感覺,而且還帶有一些爵士音樂的韻味,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對鋼琴家來說,演奏的難度也正在于要表現這種色彩和韻味,就好像莫奈的畫給人的感覺那樣。簡單來講,拉威爾的配器法獨創出許多樂隊語彙,因此彈奏這首曲子除了強調獨奏家具備一定的技巧來表達色彩外,還需要對作品和聲部分、對樂團各聲部有整體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