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進中國 第16節:第二章、走進中國(2)

而投資者們對比格斯所抱的則是另一種態度,他們更願聽從比格斯的建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幾個月,到了1993年11月份,摩根士丹利突然停止在香港增加控股。此時比格斯的口吻就不一樣了,他寫道:"由于中國經濟政策的搖擺,誰是輸家還是贏家尚難確定。"幾個月前他對香港經濟還很有信心,現在他卻開始擔憂香港經濟的繁榮是否能夠持久,他還說:"人們看好的中國開始有一些泡沫經濟的跡象。"與比格斯一道去中國考察的同事戴維·羅奇也有同感。因而,摩根士丹利削減了在香港的持股,用比格斯的話說:"我們得撤回三分之一的賭注。"②用賭博來比喻這次資本回撤是恰當的,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他們抱怨香港股市的管理者,但一切都無濟于事。

不容忽視的中國經濟

什麼因素使中國擺脫了多難之國而以其強勁的經濟為世界所矚目?簡單的回答是: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自1978年以來,它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實際高達9?5%,從而引起人們長期的關注。然而要釋放出經濟的巨大潛力,速度和規模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經濟成長的初期,即20世紀80年代,雖然每年能夠保持9%的增長速度,約占全球經濟增長比重的10%(有時略低),但是由于經濟規模較小,所以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相對不大。到了20世紀90年代,西方對中國發展前景疑慮重重的時候,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網絡經濟的繁榮和美國持續的經濟增長分散了人們對快速崛起的中國經濟的關注。隨著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和9·11恐怖襲擊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中國。從2001~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量的三分之一都是由中國創造的。2004年底,位于華盛頓的外交關系委員會在展望2005年時,認為2005年將是中美共同主導的一年,因為二者都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中國的經濟規模和速度使它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理事長安妮·克魯格在2005年的一次演講中說,"這是一個在各方面都正在迎頭趕上的國家。"③由于中國人均收入還不高,貧困人口也不少,增長的空間仍然很大,因而中國的發展將成為亞洲經濟的主要驅動力量。她還說道:"中國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將超過日本,由于日本近年來經濟發展近乎停滯,因而中國的蓬勃發展將對亞洲的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由于歐洲近年來經濟的低迷,歐盟減少了對拉美國家的商品進口,而中國將會填補這一缺口。因而,人們重新關注中國並非偶然。現在人們常提起高曼·沙其士命名的"金磚四國",是指近年來湧現出的、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四個國家,即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帕姆·伍德爾在《經濟學人》雜志上寫道:

當然,中國並不是唯一掀起全球經濟巨浪的國家,但是中國的作用的確更大:在全球經濟增長總量中,中國經濟的增量所占的比重幾乎是僅次于中國的另外三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總和的兩倍。而且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比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新興的經濟增長國都更為顯著,甚至超過了二戰後經濟快速增長的日本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原因在于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眾多廉價勞動力,它的市場向全世界開放,以便從事貿易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中國商品和服務進出口總和占其GDP的75%,相比之下,日本、印度和巴西只占20%~30%。④

中國和"超循環經濟"

突然間,中國巨大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國界。世界經濟在經曆了數年的不景氣後,隨著中國對原材料和能源的渴求終于有了複蘇和希望。2004年世界商品價格在中國需求的推動下開始回升,這讓貿易商們興奮不已。經濟上的這種"超循環"並不多見,在近代史上只有兩次,一次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另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這次"超循環"能否持續幾十年以證明它的名副其實還尚需時日,不過,2004年的情況給予人們積極的征兆。事實上,中國消耗了包括鋁和鋅在內的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工業原料,更重要的是,除此以外的其他原料新增需求也大多來源于中國。從2002~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新增水泥需求的50%,鋁需求的60%,銅需求的90%,鋅需求的70%,鐵礦需求的50%,鋼材需求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