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進中國 第25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1)

北京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而進行的重建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是如何運轉的。北京奧運區曾經是上萬名低收入者的居住區,如今這些居民已被妥善遷往他地,為向世界展示新建築留出空間,其中之一就是具有未來派風格的鳥巢型體育場。"鳥巢"是由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設計的,他們曾經將倫敦的一座電站變成了現在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建設奧運設施動用了眾多的建築工人,其中修建機場就有四萬人,這證明了中國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表明國家具備按照自己的意志調配民眾的能力,而工人的目的則是利用奧運前北京大興土木的機會努力賺錢。薩迪奇寫道:"奧運之後他們將無事可做,只有回到他們遙遠的家鄉,把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新城市留給別人居住。新北京展示了最近中國成長為經濟強國的新面貌,但同時也可能會讓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更加突顯。"為了向世界呈現北京可能展示的最好形象,政府正在考慮在奧運期間北京企事業單位分時上下班、車輛分單雙號上路等問題。空氣治理現在也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以前外國游客常聽說北京是一座霧蒙蒙的、街道髒亂的城市,到時他們見到的可能是一座非常清新的綠色城市。政府還要求首都市民要盡量規范行為,《文明禮儀普及讀本》在奧運開幕前兩年就分發到了每個家庭,為居民的行為提供了詳細的指導。

高盛對中國的期待

2001年11月,也就是"9·11"事件兩個月之後,當人們還在思考伊斯蘭恐怖主義如何改變世界時,高盛公司卻拋出了另外一個話題。該公司在一份名叫《建設更加美好的全球經濟"金磚四國"》的報告中,指出投資銀行正把目光投向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這四個國家也被稱為"金磚四國"。高盛公司的經濟研究全球總裁吉姆·奧尼爾是該報告的作者,他說,盡管這四個國家的GDP總量只占不到全球經濟的8%,但是如果以其他方式計算,它們的總量會是非常驚人的。當各國的市場彙率與事實不一致時,經濟學家常用購買力評價來進行國際比較。原理比較簡單:彙率意味著用同樣的錢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買到同樣的商品和服務。在這個基礎上,奧尼爾指出2000年"金磚四國"的經濟總量不是8%,而是超過了23%。無論從哪方面衡量,中國都變成了四國中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它占據了調整後的全球經濟份額的12.5%,比"金磚四國"中其他三個國家之和還多。以購買力評價計算,日本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一半,因而中國就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意大利在內的八國集團有效地操縱著當今世界經濟的走向。自從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八國集團對全球金融市場做出了不少聲明,有時還用政策行動來支持它們的聲明。但是在2001年,據奧尼爾的研究,它的成員資格變得非常不合理,他寫道:"我們認為中國應該成為該組織的成員,同時相對于加拿大,巴西和印度也可以參與到該組織的某些領域中。"他補充說,要管理全球經濟最好是通過一個新的"九國集團"來實現,九國是指"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美國、日本、德國、歐元國家(單一貨幣成員國)和英國。他也對中國10年後的經濟規模做了簡單的估計。到2011年,即使不用購買力評價的方式來衡量,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總量也將會超過法國和英國,甚至會超過德國。奧尼爾承認僅僅憑借經濟規模並不能保證中國可以加入世界大國的俱樂部,但是不管怎樣,中國的經濟規模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

中國的成長故事

2005年底,中國國家統計局宣布2004年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評估有很大變化。一項新的經濟普查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私營經濟的准確數據,從而為GDP的更改提供了依據。中國政府突然發現多出了17%的經濟產出,主要反映在電信業、零售業、房地產行業以及諸如旅店和停車服務等低收入行業。這使得中國2004年的GDP大大超過了位居世界第六位的意大利,並有望在2005年超過法國和英國。這些數據再次讓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但是人們也提出中國如何能保持經濟增長的問題。這是否僅僅是亞洲增長神話更大規模的一個版本?是否僅僅猶如首先在日本,接著在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韓國出現的神話那樣?在某些方面,中國的確遵循了亞洲模式,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除了龐大的規模和巨大的人口外,中國故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中國其他方面的獨特現象卻值得我們描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