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進中國 第26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2)

同時崛起的亞洲國家

當2005年底中國政府修改了GDP數據時,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連續27年高速增長的佳績。這到底有多麼不同尋常?從1962~1989年,中國台灣在這段黃金時期取得了年均9.4%的增長速度;從1967~1993年,新加坡取得了年均9%的增長速度。很多創造經濟奇跡的亞洲國家都保持了平均7%~8%的增長速度,然而透過這些統計數據,中國還有兩個獨特之處。第一個特征是它快速提高的人均GDP。2005年中國的人均GDP如果以固定價格衡量,已經是1978年的6倍了,這說明盡管中國起步低,但進展十分迅速;而在過去的25~30年里,日本等亞洲經濟崛起國家的人均GDP只提高了4~5倍。第二個特征是在快速增長了30年後,亞洲的其他國家因各種原因都停滯下來了;可在21世紀初的5年里,中國經濟卻沒有止步的跡象。

中國的增長奇跡被很多人諷刺為是不能持久的外國投資一手造就的,因為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外國資本推動的。有人質疑:如果中國不是因為有高于其他亞洲國家的外國投資率(投資率往往高達40%~50%),其經濟不可能發展得這麼迅速。事實上,中國的實際情況比這一諷刺更加複雜。比起前蘇聯地區失去中央計劃帶來的動蕩和不成功的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有控制地進行改革的方法成為了一種經濟管理模式。以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已經削減了一半,仍然存在的企業賣掉了非核心業務,通過兼並合作提高了企業的運行效率,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即使沒有其他方面的改進,只是裁減低效國有企業和改善現存企業就可能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

上面的諷刺也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取得如此高的經濟增長率,部分是因為組織內部的效率提高,部分是因為勞動力從低產出的農業轉移到較高產出的工業和服務業。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進行改革,中國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離開了家鄉,勞動力和資本生產力都大大提高。20世紀90年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勞動力和資本兩個生產要素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大于外國投資。2005年高盛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生產力要素和外國投資是中國經濟的最大推動力,二者的重要性差不多。

在中國民眾受教育的水平方面,工人的基本教育和各種技能無疑是中國的巨大優勢。即使中國在其他方面暫時落後,但受教育水平卻常常成為中國的亮點。中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實行了大眾教育戰略(全民教育運動),到70年代這一戰略的價值就突顯出來了,因為當時中國的成人教育率達到66%,而相比之下印度只有36%。1986年中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規定六歲以上的兒童必須接受至少九年的教育,這進一步推進了全民教育的發展。成人教育也成為提升能力的重要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大學和其他機構的函授等方式接受教育。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受教育率已經超過了80%,而印度只有50%。受教育除了是每個人的權利外,還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良性循環,它可以讓中國更加有效地利用外國公司投資地這一優勢,同時也有利于工人通過自身調整來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需求。據說到2025年,在中國講英語的人數將超過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數。除了較高的投資率外,中國還有很多方面值得關注。

中國經濟規模有多大?發展有多快?

高盛公司2001年的報告主要關心的是,像中國一樣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是否應該成為像八國集團一樣的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然而,高盛公司的關注點是很小的,它可能對國際經濟外交有很大幫助,但是不足以吸引整個世界的目光。但是,高盛公司兩年後發布的另一則報告,則改變了許多人對中國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世界對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態度。這則報告名為《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通往2050之路》,是由奧尼爾指導,多米尼克·威爾遜和露帕·普魯修撒曼撰寫的。正如標題展示的那樣,報告充滿了雄心壯志,它的視野擴展到本世紀中葉而非短短的未來幾年。報告深入分析了新經濟國家的規模和潛力,對中國的評估更是引人注目。即使不采用購買力評價的方式,也可清晰地預見中國將很快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如果通過GDP方式進行預測,中國將很快超過法國和英國,並在2010年超過德國,2016年超過日本,最後在2041年超過美國。換句話說,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將自豪地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對于那些習慣從歐美和日本角度看世界的人而言,這將意味著一大巨變,特別是高盛公司認為印度也會迅速成長起來時,這種變化將更加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