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進中國 第28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4)

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2006年3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講話時,承諾將解決中國存款過多的問題,並促進居民消費的增加。這標志著中央政府決定調整經濟增長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他說:我們將致力于解決居民認為增加消費不能滿足他們以後基本需求的後顧之憂。消費的數量部分反映了代際差別,老年人相比于年輕人更加節約。同時,在某些地區缺乏消費的基礎設施,在城市和大城鎮以外的地區,商店是很少的。很多中國家庭剛開始使用電,還有很多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居民至今還沒有用上電。

盡管中國人喜歡儲蓄,但是當他們一旦養成消費的習慣後,也會大筆花錢的。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群不夠成熟的消費者,很容易被西方產品的精美包裝設計所吸引,常常毫無顧忌地花高價買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當中國農村人口仍然過著缺乏保障的低水平生活時,城市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卻完全不知道貧窮為何物了。《新經濟學家》博客曾做過一次有關《中國工人能否買得起中國商品?》的網上調查,其中有一位署名為"常"的中國人這樣寫道:

我來自于中國東北一個中等收入(中國的標准)的家庭,那里不及北京和上海富裕。我家里有兩台彩電、一台台式電腦、一套音響設備、一個電冰箱、一台DVD……我父親比較酷,去年他買了台數碼攝像機和筆記本電腦。我父母用現金在中國南方買了一棟別墅,因為中國人不習慣抵押借貸。我還沒有工作,正在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我沒有給家庭帶來收入。⑧

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他沒有誇大其詞。

世界經合組織2005年有關中國的報告引用的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100個家庭中擁有46台電冰箱、94台彩電、12台個人電腦、28部空調和59台洗衣機。芝加哥大學傳播交流博物館的數據顯示,早在1993年,中國擁有電視機的數量(2.3億台)就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了。到2005年,中國擁有的彩色和黑白電視機的數量將超過家庭的數目,這意味著有的家庭擁有不止一台電視,而有的村莊則可能只有一台屏幕畫面不斷閃爍的黑白電視機。2006年2月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移動電話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了4億,占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每個月要發送340億條短信。

盡管中國呈現出一派消費繁榮的景象,但是仍任重而道遠。經濟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當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時,家庭用于基本生活花費的比重會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奢侈品消費的比重,在中國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1997年中國家庭的一半開支是用在食物上,六年後,食物消費的比重已經降低到40%。

甚至連沃爾瑪的成長也要感謝廣大的中國消費者。沃爾瑪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它的成功與中國有很大的相關性,因為中國生產的產品確保了沃爾瑪的市場供給。1996年,沃爾瑪在中國深圳開設了第一家超市;10年後,它在中國大陸已經擁有56家連鎖店。沃爾瑪發現了中國消費者與美國3700家超市的消費者的不同之處。一般來說,中國家庭規模較小,他們更喜歡新鮮食物而非冷凍食品,他們每周會購物3~4次,而美國人則喜歡一周或兩周"大購"一次。然而,沃爾瑪要想占領中國市場,還存在很多阻力。它已經受到指責,因為它沒有國際上的同行行動迅速。2006年時,法國零售商家樂福在中國的分店已經是沃爾瑪的4倍了,英國樂購也迎頭趕上。然而,至今為止,外國零售商加起來也只占了中國食品市場的一個零頭,其中大部分被當地的零售集團、小商店以及街道零售店占領,比如物美(和沃爾瑪發音有些相似)和聯華集團。然而,包括西方名牌產品在內的進口產品銷售發展很快。根據RetailForward咨詢公司的分析,中國在2005年已成為世界第七大零售市場,它還會繼續發展壯大,到2010年將會超過意大利和法國。

尋覓奢侈品

對于那些過去在中國經營不善的外國公司,他們對中國市場最深的感觸是,這個國家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最鍾愛的是西方名牌。對于城市中那些不斷擴大的有教養人群而言,外國名牌產品對他們來說有一種本國產品不能替代的魅力。"在其他市場上,名牌產品代表高質量,它幫助人們做出選擇,"亞洲萌芽品牌顧問公司的咨詢師多麗絲·侯說,"而在中國,名牌能夠提升個人的社會地位。"⑨消費者認為名牌代表更高的質量,除了食物外,他們非常渴望名牌產品,而且傾向于購買他們知道的名牌。德國名車、日本名牌電器,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的流行名牌對中國新一代消費者都很有吸引力。甚至在食物方面,諸如墨西哥玉米肉卷快餐、必勝客、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方名牌也湧入中國,其中麥當勞更是以平均每年一百多家的速度在中國擴張,到2006年在中國已經有700家分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