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建文帝之謎 4、立允炆為皇太孫

太祖諸子,有九子封在東北到西北的邊境,依地勢自東往西數過來是:遼、甯、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為了備邊,九王都在練兵,每年做“軍事演習”。太祖對允炆說:“我把禦外侮的責任交給諸王,邊塵不動,讓你做太平天子。”

允炆答道:“敵國入侵,由諸王對付;諸王有異心,誰來對付?”

太祖默然,好久才問了句:“你的意思怎麼樣呢?”

允炆經過考慮後答道:“以德爭取其心,以禮約制其行。如果無效,削他的屬地;再無效,改封到別處。這樣再不知改悔,就只好舉兵討伐了。”

“對了!”太祖十分欣慰,“沒有比你所說的辦法更好的了。”

于此可見,允炆要裁剪諸王的事權,早在他身居儲位時,就因為感受到他那些叔叔們不遜的刺激而有了打算;同時不惜兵戎相見這一個原則,也是得到他祖父的同意的。可惜,說得頭頭是道,付之實行卻嫌操切,此為允炆所犯的第一個錯誤,且留到後面再談。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閏五月駕崩,皇太孫即位,定明年改元“建文”。遺詔中特別囑咐:諸王不必至京師奔喪,王國所設的官吏,聽朝廷節制。這是太祖為身後打算,諸王來朝,不服幼主,必有人覬覦大位,起而謀逆。接下來諸王兄弟之間,爭奪皇位,骨肉相殘,為禍不可勝言。但命諸王不必奔喪,還可以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要節制王國的官吏,則用意顯然在利用此輩以防范諸王,當然會招致極大的反感。建文帝的第一著棋就犯了大錯,而為齊泰和黃子澄所誤。

齊、黃二人,是中國曆史上一等一的忠臣,但才具實在有問題,充其量只是治世的良臣,絕不能擔當“削藩”的重任。齊泰原名齊德,洪武年間,太祖以謹身殿為雷所毀,禱廟謝過,選擇九年無過失的臣子陪祀,齊德為其中之一,因而賜名為“泰”。齊泰當兵部左侍郎時,太祖問邊將姓名,他曆數無遺;又問各地形勢,他從袖子里取出一本手冊,進奉太祖,其中的記載異常扼要,太祖大為欣賞。但這是參謀長的本事,不見得能定大計、決大策。

黃子澄是嚴嵩的同鄉先輩,以洪武十八年的會元,被選為東宮伴讀;建文帝為皇太孫時,仍侍東宮。一天在東角門跟他談起諸王難制,黃子澄認為不足為憂,諸王的護衛兵力單薄,倘有叛變,臨之以中朝大軍,其誰能敵?及至建文即位,以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兼翰林學士,同參國政——自洪武十三年罷相後,明朝永無名義上的宰相,所以有此“同參國政”四字,就等于宰相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