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建文帝之謎 11、燕師進駐大名府

建文三年三月,燕王再度引兵南下,在河北南部的夾河與盛庸相遇,一陣惡戰,互有勝負,各自收兵。傍晚時分,燕王與少數隨從策馬敵前,視察形勢,當夜露營野宿,第二天一早起來一看,已陷重圍之中,“乃從容引馬,鳴角穿營而去。諸將以天子有詔,‘無使負殺叔父名’,倉促相顧愕眙,不敢發一矢”。類此情形,不一而足。

夾河之戰,盛庸初遭敗績,但亦非戰之罪。那天忽然東北風起,塵埃滿天,飛沙走石,燕師在北,盛軍在南,處于下風,燕師利用天時追擊,盛庸退保德州;吳傑和平安自真定出兵亦不利。于是建文帝在表面上解除齊、黃的職務,希望安撫燕王,但無效果,燕師已進駐河北、河南、山東交界之處的大名府。

其時鐵鉉在山東、盛庸在河北,此一線固然守得很好,使燕師南下不敢經山東;但後防空虛,所以燕王派降將李遠率輕騎南下,換著南軍服飾,以背插柳枝為號,竟無人識破,直達徐州沛縣,縱火燒毀糧船上萬艘。這一下京師震動,虧得河北、山西紛紛出兵,燕王怕北平根本之地不保,引師北還。三進三出,為時三年,而所能控制的地方,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郡,當今河北北部的半省而已。

于此可見朝廷與燕軍的強弱之勢,如果齊、黃能辦大事,調遣有方,號令明確,則備邊諸將入關合圍,盛庸北上迎堵,一舉剪除逆藩並非難事。無奈一誤再誤而至無數錯誤,硬生生自毀金湯,這實在是天意了。

此時燕王的信心,似乎也動搖了。建文三年十二月第四次出師,慨然而言:“頻年用兵,何時已乎?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矣!”所謂“臨江一決”,就是直逼長江。三次南下的經驗,尤其是李遠輕騎奇襲的啟示,使燕王得到一個新的戰略觀念:爭城爭地而戰,吃力而不易收功,不如繞道山東,逼近徐、淮,直撲京師。這個決定,“和尚軍師”道衍力贊其成,于是建文四年正月,燕師由館陶渡河,直薄徐州。這一次全軍深入,抱著有去無還的決心,所以平安和鐵鉉從燕師的後路進攻,燕師拼死力戰,得以獲勝。三月間,平安領軍四萬追擊,燕王在淝河設伏,平安大敗;于是而有小河一戰,為燕王成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