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建文帝之謎 22、鄭和赴海外查訪

胡這一次遠行,目標在兩湖江浙一帶,顯然是因為得到情報,建文帝遁跡在這一帶的佛寺之故。他化裝成一個性好尋幽探勝的書生,每遇名刹古寺、大小廟宇,總要做整日的盤桓,與僧眾閑談論佛法,借以查訪蹤跡,這樣又是好幾年。

另外往海外尋訪的三寶太監鄭和,在海外還要久。鄭和的事跡,昭著于國史,豔傳于人口。明朝太監有好的一面,當然也有壞的一面。明朝亡于宦官閹黨,于此,附帶談一談明初的太監。

明太祖定天下以後,開國規模,盡懲前代之失。宦官之禍,自漢十常侍以來,史不絕書。太祖對此特持戒心,最初在宮內供奔走的,不到一百人;到末年頒祖訓,定為“十二監”,計為司禮監、內官監、禦用監、司設監、禦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而以司禮監地位最高,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則等于皇帝個人的“特別助理”,後世僭竊政柄的大珰,都以此職銜與內閣抗衡、交結,乃至指揮。而在太祖年間,定制宦官不得兼文武銜,不得禦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每月給米一石,衣食都取給于內廷。太祖還鐫刻了一塊鐵牌,置于宮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到了建文朝,秉承先帝遺意,對宦官的裁抑,尤為嚴厲,曾有詔旨,太監奉旨赴各地公差,如有不法情事,准許地方官鎖拿解送至京。

宦官的用事,起于成祖。最初,成祖利用京里的太監刺探消息,尤其在將渡江時,許多太監逃入燕軍,對宮中情形、朝廷虛實,全部泄露,成祖頗為得力,因而一改前朝法度,開了重用太監的惡例。

在永樂初年,成祖即用太監辦“外交”,遣內官監李興奉敕宣慰暹羅國王;永樂三年命鄭和通使西洋。鄭和是云南人,很早就在成祖身邊,即使精明強干,但通使外國,又何致遣派閹人?可知通使其名,另有目的。

當時的傳說,建文帝做了和尚,遁往西南,可能由云南出境,轉往南洋,鄭和的使命,即是到海外去查訪建文帝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