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孫孔融:為曹操所殺

20世孫孔融:為曹操所殺

孔融(153—208),漢代著名的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曾任北海相,故後人又稱他孔北海。其父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孔宙,頗有學問。孔宙有子7個,孔融排行第6,中可查考者有兩人,一是孔褒,曾任豫州從事;另一個孔謙,曾經做過郡曹史的官。有碑碣稱,孔融的兄弟,祖述家業,治《春秋經》。

孔融13歲(亦說11歲)時喪父。自幼極盡孝道,常受人稱道。20歲時舉孝廉,做了侍禦史,其後任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青州刺史及將作大匠等職。後因與曹操不合,被他殺害,時年56歲。

孔融的詩文,《後漢書》著錄有25篇。曹丕給孔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將其與同時代的文學家揚雄、史學家班固相提並論,並且說“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

幼年孔融不僅聰慧,由于受家風的影響,為人還很謙和。孔融4歲時的一天,鄰居給他家送來一筐梨,孔融的幾個哥哥都爭先恐後一擁而上,各自在筐中揀了一個大梨後,就跑到一旁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坐在一旁的小孔融卻動也不動,還是在父親的催促下,才在筐里選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孔宙見了很奇怪,就問道:“融兒,哥哥們都揀大的,為什麼你卻挑一個最小的呢?”孔融答道:“我年紀小,當然要吃小的。”

從此,幼年孔融明禮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傳為美談。

童年的孔融不僅懂事理,而且聰明過人。一次鄰居王忠拾到了一個包袱,里面還有100兩銀子。好心的王忠知道那丟失包袱的人此時一定非常著急,于是就站在拾到包袱的地方等待這位失主。

這時,一位貪得無厭的富商騙王忠說,那包袱是他丟失的。為人厚道的王忠二話沒說,就把包袱給了那位富商。富商接過包袱將其中的銀子數了一下,見包袱中只有100兩銀子,認為太少,于是想借機敲詐一下王忠,便對王忠大叫道:“我的包袱里明明是300兩銀子,現在只剩下100兩,還有200兩你弄到哪里去了?”

王忠好心辦事,卻被人栽贓,便與那富商爭個不休。這時引來了不少圍觀的人,王忠于是找圍觀的人說理。大家都知道這個富商是個騙子,但又無法揭穿他。不料孔融從人叢中站出來說:“你們二位都是誠實人,都說了實話。既然王忠拾到的是一個裝有100兩銀子的包袱,而你丟的是裝有300兩銀子的包袱,可見這包袱顯然就不是你的,那你就快去找你那裝有300兩銀子的包袱吧!”

聽了孔融的話,圍觀的人都覺得他講得有理。那位行騙的富商也就只好老老實實地認錯了。

孔融10歲時的一天,隨父親孔宙來到京城洛陽。他獨自一人去拜訪洛陽李元禮。李元禮是一位聞名京城的者,每天來拜訪他的人很多,如果來訪者是無名之輩,守門的根本就不予理睬,毫不客氣地將他趕走。

這天,小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很有禮貌地上前與守門的打了個招呼,請守門的為他通報一下李大人,並要見他。守門的見孔融還是一個小毛孩子,就打算支支吾吾地把他打發走。孔融見狀,立即告訴守門的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他一定會接見我的。”

孔融見到了李元禮。李元禮一見到這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就帶著懷疑的口氣問道:“小,你是哪家的公子?請問你和我是什麼親戚關系?”

孔融略加思索,便道:“我是孔子的後代,你是老子的後代(老子本姓李,名聃),人們都知道我的祖先孔子曾向你的祖先老子請教過,他們有著深厚的師生之誼,所以說咱們孔李兩家有著世代的交誼。”

聽了孔融的回答,李元禮對他贊不絕口。

此時,正好一位叫陳韙的學者也在李府做客,聽了孔融的回答後卻不以為然,認為孔融只不過是玩了一點小聰明,便對孔融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雖然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能成材)。”

聽了這位陳大人的話,孔融有些不高興地回答道:“陳大人,我想您小時一定很聰明了。”

眾人聽了孔融的回答,頓時大笑起來,一致認為這位孔夫子的後人從小聰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可那一向自信的陳大人,竟然遭到了一個小孩的調笑,頓時滿臉通紅。

為世人所稱道的一代名儒孔融,曹操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竟然將他殺害,連他的妻子及兩個幼子也不放過呢?其中原因十分複雜,對此眾說紛紜。有兩個原因是不容置疑的,一是政治原因,一是孔融本人性格上的原因。

孔融出生在元嘉三年(153),曹操出生在永壽元年(155),孔融雖然大曹操2歲,然而他們畢竟還是一對同齡人,又加之他們根據各自實現理想和抱負的需要,所以當初能夠走到一起。孔融雖然是一個典型的書生,然而在祖訓治國平天下信條的感召下,青年時代的他並不甘心做一個醉心于書齋的學者,一心想干一番大事業。自從成為北海相以後,他想干一番事業的願望就更加強烈,但是由于自己書生身份的局限,實現這一理想困難重重,于是孔融便投奔曹操。

此時的曹操要削平諸侯,統一,實現這一理想正需要孔融這類才志之士,更需要他這個孔子的後代、一代名儒來為他裝點門面。當孔融投奔他門下時,便受到曹操的重用,當即拜孔融為將作大匠,隨後升遷他為少府。曹操這樣做,完全是為了顯示他的政治舉措仍然是奉行仁政,軍隊也是仁義之師,他本人也是一位仁愛有德之人,從而達到用儒家的仁義來感召天下之人的目的。這時的曹操認為孔融有可利用的價值,因此彼此相處甚好。

曹操和孔融本來就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他們的結合自然也是短命的。曹操在孔融等名士的支持下大敗董卓,統一北方中國後,于是一反常態,處處看不慣孔融。其實,曹操早就認為孔融事事與自己作對。當曹操作出要消滅袁紹、北征烏桓、討伐劉表等重大決策時,孔融則一一反對,那時的曹操就開始認為孔融有意與自己過不去,便產生了要除掉他的念頭。

其後,曹操軍中糧食緊張,為了節約糧食,頒布了禁酒令。極愛飲酒的孔融對此大為不滿,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專講飲酒的好處,並諷刺曹操:你要禁酒就干脆把也禁止算了。曹操知道孔融名氣太大,便強忍憤怒,沒有殺孔融。然而孔融出于政治本性,尤其不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極力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這無疑觸及到曹操的要害處,曹操幾乎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將孔融殺害。看來曹操殺孔融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

曹操殺孔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孔融恃才傲物,向來就瞧不起曹操。孔融常仗恃自己乃名門之後,名播海內、譽滿清流,因此向來敢于鄙視權貴。曹操打敗袁紹,並將袁紹的兒媳甄氏虜來給兒子曹丕當媳婦。對此,孔融則編了一則故事,對曹操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這次,曹公效法武王,將甄氏賜給自己的兒子曹丕。曹公頗有胸襟,真乃可喜可賀。”

開始曹操真以為孔融在奉承自己,因而以此作為美談,常用此事來炫耀自己。後來,曹操追問孔融這一典故出自何處時,孔融告訴他是自己編造的。曹操才明白孔融是在嘲笑他們父子。自此,曹操對孔融更恨之入骨。

孔融曾在曹操面前極力舉薦禰衡,稱禰衡德才兼備。可禰衡見了曹操之後,輕狂無禮,還稱曹操的部下為奴才。曹操憤怒無比,為了奚落禰衡,曹操讓禰衡作了帳前鼓吏。此舉使孔融也極為難堪,致使禰衡擊鼓痛罵曹操。後來曹操假裝喝醉了酒,殺掉了禰衡。因此曹操也認為孔融在禰衡面前有意慫恿他侮辱自己,于是,更加痛恨孔融。

正在這時,東吳孫權使者來見曹操,借此機會,孔融當著吳國使臣的面又羞辱了曹操一次。正是孔融敢于蔑視曹操,多次在曹操面前“大不敬”,最終遭致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