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聖”司馬遷

“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35—前90),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家、思想家。複姓司馬,名遷。西漢左馮翊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人,初任郎中,後繼父任太史令。天漢三年(前98),李陵降匈奴,司馬遷上書為他辯護,因此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寫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他所著述的《史記》一書,既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史學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鴻篇巨制。先生稱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基于司馬遷對曆史學的貢獻,後世史學家公認司馬遷為“史聖”。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熟悉曆史,通曉先秦諸子學術,為了實現自己修史的理想,不僅自己殫精竭慮搜集曆史舊聞,並打算撰寫成書,還有意識地將兒子司馬遷培養成為一名史學家。司馬遷10歲時,父親司馬談開始教他誦讀古文,並要兒子司馬遷向當時的儒學家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尚書》,自己親自教兒子學《易》。

當司馬遷長到20歲時,司馬談又花巨資讓司馬遷漫游天下,搜集曆史資料。司馬談臨終前還握著兒子司馬遷的手,叮囑他一定要完成他沒有完成的修史的任務,並要司馬遷寫出像孔子那樣讓後人效法的《春秋》一樣的史書。

司馬遷在父親去世三年後,也做了太史令。從此,他以極大的熱情和史學家的曆史責任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花費了近10年的時間,終于寫出了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共明的偉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有無妻室後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由于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及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中對此事均無記載,因而一段時期引起史學界眾說紛紜。後經過史學家們較長時間的考證,才有了比較統一的意見:司馬遷有妻子和後代。

史學家根據《鹽鐵論》、唐遂良的《故漢太史司馬公侍妾隨清娛墓志銘》、明代馮夢龍的《情史?隨清娛》等書的記載,推斷出司馬遷和妻子隨清娛有過一段感人的悲劇。隨清娛,“平原人,從太史令司馬遷,侍姬也。年一十七歸遷。遷凡游名山,必以清娛自隨”。司馬遷遭宮刑後,其妻隨清娛便帶著兒子和一個逃離京城,來到韓城。不久,司馬遷病逝于京城。此時,久居韓城的妻子聞之,遂悲憤而死,“州人葬之于某亭子下,忘其名”。司馬遷妻子的名字隨清娛是由後人考得的。

司馬遷有兩子一女,長子叫司馬臨,字與仲;次子叫司馬觀,字何求;女兒叫司馬英。當初兩個兒子在父親司馬遷落難逃往韓城之時,為了防止朝廷追捕,便隱姓埋名,大兒子在“司馬”的“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二兒子在“司馬”姓中的“司”字左邊加上一豎,改姓同,並將他們住的村子改名為“續村”,意為司馬氏家族的繼續。又因為怕官府識破,據方言“續”、“徐”同音,因此將“續村”改為“徐村”,“徐”字由“余”字和雙人旁構成,其意思是暗指這個村里住著司馬遷的兩個後人。而今,陝西韓城仍有“徐村”,這個村里還住著徐姓和同姓兩個姓的人家,徐、同兩姓至今天還保持著“馮、同不分,馮、同不婚”的風氣和習俗。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們本是司馬一個家族。這也就是人們至今為什麼在司馬遷的老家韓城找不到一家姓司馬的原因,不過韓城徐村的徐、同兩姓至今保持著司馬氏家族的。司馬遷的後裔在徐村已傳至32代。司馬遷的後代在曆史上有影響的大概要算他的女婿西漢宰相楊敞,外孫、即司馬英和楊敞的兒子、西漢文學家楊惲等人。

據說,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司馬遷的次子司馬觀的8世孫。永嘉四年(310),西晉懷帝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是同宗,還為司馬遷追加了諡號,並且派人在司馬遷的韓城老家為他的墓立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