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曹植:才高八斗

四子曹植:才高八斗

曹植(192—232),建安時期著名的家。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曾被封為平原侯、臨淄侯、鄄城王、雍丘王及陳王等。死後諡思。因此,後世常稱他為陳思王。曹植的著作,據《魏志》載,包括賦、頌、詩、銘及雜記等百余篇,今存《曹子建詩集》、《曹子建文集》。

曹植出生時,正值父親曹操處于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之中。其父曹操是一個集、政治、文學于一身的傑出人物,加之他周圍還有一批富有才華的文臣武將。幼年時代的曹植就生活在這具有濃郁政治和文學氛圍的環境之中。這樣優越的環境無疑為曹植的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少年時代的曹植,就有“寄身鋒刃端”,沖殺于戰場的凌云壯志。因此,他從小刻苦學習諸般武藝,並學得劍術、刀法及騎射的出色本領。青年時代的曹植曾多次隨父出征,其後又獨自率兵打仗,幾乎每次都能凱旋而歸,不愧為一名馳騁沙場的少年英雄。

曹植無論是在曹氏父子中,還是在建安中,他的文學成就無疑都是最高的。晉代謝靈運曾稱許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志》的作者陳壽評價曹植:“陳思王文才富豔,足以自通後葉。”

曹植不僅武術超群,而且文才蓋世。天資聰穎的曹植“年十歲余,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對于曹植不同尋常的才情,曹操開始有些懷疑,並認為他的文章是請人代作的,于是總想找個機會檢驗一下。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贊賞不止。當時曹植只有19歲。

自此,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並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誰曾料到,曹操的這一想法,非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福分,相反給他後來制造了不盡的痛苦,使他無形之中卷入爭奪太子的漩渦之中。

作為曹植兄長的曹丕雖然很有才華,但顯然遠不及其弟曹植。一心要爭得嗣位的曹丕,不禁妒火中燒,尤其是當他們的父親撒手人寰之後,登上王位稱帝的曹丕更是加緊了對,尤其是對曹植的迫害。

曹丕身為文帝,他深知自己的政治影響及才干遠遜于曹植。為了消除曹植的政治影響,曹丕稱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鏟除平時圍在曹植身邊轉的一批有影響的人物,如丁儀、丁兄弟。其後,又殺害了曹植的大臣孔、楊俊等人。

緊接著曹丕還想尋找借口除掉曹植。據《世說新語》載,一天,在朝廷之上,曹丕當著眾臣之面對曹植說:“天下之人都說你才華出眾,文思敏捷,出口成詩,揮筆成文,我想你大概不會是以此來欺騙世人,有意抬高自己吧!今天,我命令你面對眾臣,限你前行七步,隨口吟詩一首。要是詩作不出來的話,則說明你本來是一個無才之輩,那就休怪我手下無情。”

面對曹丕的淫威,如階下之囚的曹植只好聽命。他略加思索後便舉步前行,不到七步,便吟詩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罷曹植這首感人肺腑的詩,有所感動,終于不忍心下手,也無借口來除掉自己的政敵曹植。當然,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我們無從考證。不過曹丕曾多次想除掉曹植倒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其母卞後多次出面干預,致使曹丕無法下手。

曹丕並沒有就此罷休,于是借分封之名將他的兄弟們一個個打發到那些邊遠荒僻且又貧瘠的封地去,還規定兄弟之間不准有往來,並派“監國使者”對他們進行監視。曹丕對曹植的封地是一改再改,最後將其放逐到山東鄄城一個既僻遠且面積和人口又不多的小地方。名義上是鄄城侯,實際上只不過一介平民而已,致使曹植在這里常常免不了要過上缺吃少穿的貧民生活。

曹植一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學上。他的文學成就,無論在群星燦爛的建安時代,還是在整個文學史上,都可稱得上是屈指可數的名家。曹植與其父曹操、兄曹丕在文學史上合稱為“三曹”。如果光就文學而論,曹操、曹丕在文學史上的影響難以和曹植媲美。不過,在那一個時期,曹氏一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三大家,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曹植的詩歌僅存90多首,其散文今存70多篇。正是他人生的曲折經曆,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無比豐富的素材。他前期(主要指29歲以前)的詩多寫貴族子弟或游俠少年的生活及其個人的抱負和志趣。後期(29歲以後至41歲死時)的詩多寫他受迫害的苦悶、憂懼及其漂泊遷徙的生活。他的後期,也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前期詩值得一提的要算《送應氏》,尤其是詩中“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等詩句,對戰後洛陽的殘破景象和中原一帶田疇荒蕪、人煙稀少的荒涼景象作了生動的描寫,也抒發了作者對遭受戰爭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曹植後期的詩歌與前期相比,顯示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其詩大多展示的是作者慷慨不平的悲鳴。這一時期的名篇要算他的《贈白馬王彪》。曹彪是曹植同父異母的兄弟,他有著與曹植同樣不幸的遭遇。詩中交織著悲痛、淒涼、憤慨及之情,同時洋溢著兄弟之間的生死之情和別離之痛。

曹植的賦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賦》。關于洛神,後人傳說本是曹丕的妻子甄後。據說甄後早年與曹植相好,年輕的曹植早已看上了甄家的女子,並希望日後能與之結成夫妻。哪知父親曹操卻為曹植之兄曹丕娶了這位、賢淑的。從此曹植痛苦不堪,心中常常思念著這位昔日的戀人,今日的嫂嫂。

曹丕繼位後,還封甄夫人為皇後。不久,曹丕又娶了郭貴妃。這郭貴妃為人歹毒,進宮後一心想當皇後,就勾結一伙人制造了“木偶事件”,終于使曹丕逼甄後自盡,最後郭貴妃自己當了皇後。

甄後死的那一年,正好曹植到京城朝見曹丕,有機會和甄後所生的兒子、已封為太子的曹一起吃飯。曹植看著曹自然想起了甄後,心中酸楚無比。對此曹丕也有所覺察,飯後,曹丕還把甄後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不久,曹植帶著甄後的遺物回封地,來到洛河之濱,駐足休息之時,又拿出甄後的玉鏤金帶枕,睹物思人,陷入極度痛苦的思念之中。

此時,正當夕陽西下,曹植望著河面,仿佛一個絕豔女子,從河面上邁著輕盈的腳步朝他走來。他一眼便認出這個如花的女子就是甄姑娘,他們相會臨別之時,甄後摘下一只耳環相贈,曹植則解下身上的玉佩相贈,然後,甄後就慢慢消逝在煙波浩渺的河面上。

回到鄄城後,曹植寫下了千古不朽的人神相戀的悲劇名篇——《洛神賦》。

曹植一生娶了兩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門之後,其兄崔琰曾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繡違制”,被曹操勒令回家並賜死。不久,崔氏之兄崔琰又因“辭色不遜”被處死。有人說,崔琰之死與其妹的死有關。

曹植的後妻謝氏,曾被封為王妃,即史書中所稱的“陳妃”,他是曹植後期生活的伴侶。據說,她一直活到晉代,享年80余歲。

曹植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苗,曾被封為高陽鄉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為穆鄉公。曹志,少而好學,才行出眾。曹植稱贊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後,曹志繼位,徙封為濟北王。司馬氏篡位後,曹志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太原九年(228)卒,諡曰定公。

曹植還有兩個,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體情況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