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年),我國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一生活了102歲。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關于他的出生年,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出生于北周初年,約541年,按此說孫思邈活了141歲。因此,時人把他當做“神仙”,並尊稱他為“藥王”,後人又尊稱他為“醫聖”。

孫思邈天資聰穎,7歲時開始,日誦千言。曾被當時的洛州總管獨孤信譽稱為“聖童”。到20歲時,孫思邈就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據說隋文帝楊堅曾令他出任國子博士,無心仕途的孫思邈則稱病不出。貞觀初年,唐太宗曾詔令他編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一心立志學醫的孫思邈也“固辭不受”。

孫思邈之所以矢志學醫是有其原因的。小時的他體弱多病,家里人經常請醫生為他治病,他家本來就很貧困,為了給他治病,父母幾乎“罄盡家產”。同時,小時候的孫思邈,常常看見周圍的一些貧苦百姓生病後,因無錢醫治,只有活活等死。從此,他決心長大後學醫,救治那些生病的貧苦百姓。

孫思邈18歲時開始立志學醫。為此,他隱居太白山中,一方面刻苦鑽研古代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及《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一方面獨自采集草藥制成方劑。在此同時,還從事了藥物學研究,他常常深入百姓之中,多方收集那些流傳于民間的藥方,作為自己治病時的參考。

孫思邈作為醫生,他不僅精于內科,還對外科、婦科、兒科以及五官科等方面均有深刻的研究。在曆史上,孫思邈是第一個主張要設立婦童治病專科的人。就是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才普遍開始重視婦女兒童疾病的研究與治療。

孫思邈作為一名醫生,不僅具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認為,醫生應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處處為病人著想。凡是到他那里來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貴賤,一律平等對待。

孫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他的這些醫學著作,不僅深受國內醫務工作者的歡迎,而且還流傳到朝鮮、等國。早在公元608年,日本一些前來中國學醫的人就把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書帶到了日本,使中國醫學對日本也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藥王孫思邈的後人中,在醫學方面出眾者,幾乎遍及唐代以後的曆朝曆代。在宋代就有孫同和及其子孫奇、孫兆,在明朝有孫鎰和孫小山等等,在清朝有孫銳之、孫亭,現代有孫紀乾、孫耀光和孫振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