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世孫范光陵:“三冠才子”

28世孫范光陵:“三冠才子”

范光陵,祖籍安徽省潛山縣槎水鄉三樂崗。1933年在安慶出生,1946年畢業于桐城中學。1949年,16歲的范光陵隨父親到,台大法律系畢業後自費去。先在斯頓豪攻讀企業管理,獲碩士學位,後獲得猶他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不久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由于他學識淵博,首創“”一詞,被譽為“中華電腦之父”;他在企業管理方面貢獻卓著,被譽為“企管大師”;他開創的“新古詩”是三大詩派之一,被譽為“世界桂冠詩人”。因此,人們尊稱他為“三冠才子”。

范光陵先生的著作有《西方現代管理》、《第四波管理》等30多種,曾獲得英國皇家“國際傑出成就獎”,美國加州大學的“傑出學者獎”以及“莎士比亞獎”等,三次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獎。

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的父母完全有經濟實力保證他完成學業,但從小就具有獨立思想的他總想憑著自己打工來完成學業。因此,到美國的第二天,就來到紐約一家中國餐館打工,以此供自己。在這里必須按老板的規定每天剝25公斤的冰蝦和冰雞,動不動還要挨老板的訓斥或冷眼。各種生活的磨煉,使他了解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逐步成為生活的強者。他更懂得珍惜來美國留學的機會,在這里本來先是學法律,但范光陵認為電腦業是一項新興的產業,它的發展前途可觀,于是決心研究電腦,終因發明“第三次世界大戰棋”,而進入世界第一流的IBM電腦公司,先任電腦系統分析師,由于工作出色,後又升任公司經理。

他對人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的《人生》一詩,清楚道出了他對人生的看法。詩這樣寫道:“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時;若不勤撒網,潮去恨已遲。”在他看來,抓住機遇,並努力為之奮斗對于的人生是十分重要的。

范光陵在斯頓豪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于1964年至1968年,在馬克學院任企業與經濟助理教授兼電腦中心主任。在此期間,范光陵應台灣“部”之邀,回台灣講學,在台灣學術界引起轟動。早幾年,他首創將英文的“ElectrollicComputer”形象地譯為中文的“電腦”一詞,並撰寫了《電腦和你》一書,這是第一本關于電腦的書。因此,他被譽為“中華電腦之父”,還獲得“泰國國王電腦獎”。

20世紀80年代,范光陵在美國獲取電腦博士後,回到台灣執教于台灣中興大學企管電腦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理工學者。理工出身的范光陵是如何成為詩人的呢?這是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1983年,在阿里山召開的一次音樂創作發布會上,他的因故臨時不能作詩,便請他代作一首詩。本來不會詩的他,只好趕鴨子上架,作了一首詩,當即受到與會者的好評。從此,范光陵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了他詩歌創作的人生路。他既寫古體詩、新詩,也寫英文詩,先後出版了《透明湖》、《愛心集》、《飛鳥集》等中英文詩集20余種。

范光陵開創了“新古詩”的先河。他認為唐人近體詩講究平仄、粘對,限制了它的普及與發展,于是他提倡“新古詩”,他也身體力行地寫了不少“新古詩”。“新古詩”不尚平仄,只講二、四句末字押韻,他認為,詩應以情意為主,規則要簡單,這樣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寫起詩來都不會覺得很難。他的詩的確受到了不少讀者歡迎。雖然他的這些觀點不少學者表示了相反的態度,但畢竟是一家之言。因此,1987年,在紐約世界與世界詩人大會聯合展上,他榮膺“世界桂冠詩人”的稱號。

范光陵將詩與油畫結合,開創了詩意油畫。他還將詩與管理學相結合,創立了詩意管理學。1995年,范光陵在美國洛杉磯公開發表了詩意管理學宣言。四年後,他又在台灣中興大學首度開設詩意管理學課程。

1990年,在紐約召開的有2000人參加的世界詩文大會上,范光陵先生被推薦為首席主講人,享受這一殊榮作為華人來說還是第一次。在這次大會上,范光陵即席朗誦了自己根據《白蛇傳》創作的英文長詩《Myson,Myson》(《吾子,吾子》),只因為他的詩通俗、易懂,聽了他的朗誦後,不少聽眾當場都流下了熱淚。演講結束時,全場起立,排隊請他簽名的人也很多,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也沒有簽完。後來不少人將此詩改編成詩劇,在紐約、舊金山、羅馬及巴黎等地上演獲得巨大成功。

作為炎黃子孫的范光陵,時刻不忘祖國的統一大業,在海峽兩岸長期對立、血肉分離的情況下,是他于1988年6月第一個率領台灣經濟文化代表團訪問大陸,這次訪問是一次富有曆史意義的中華之旅,江澤民、李鵬和朱基等國家領導人都接見了他。

20世紀末期,當台獨勢力在島內抬頭時,范光陵先生于2000年2月與“台灣各界和平統一同心聯誼總會”,聯合台灣100多個人民團體,致電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表示堅決支持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原則。還分別在台北、深圳、柏林等地召開了反台獨促統一的大會。

范光陵作為范仲淹的後代,時刻注視著自己的國家。當2003年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順利返回地面時,他把這一成功作為兩岸民眾的共同榮譽,立即發來傳真表示祝賀。興奮之余還寫了一首新古詩:

神舟照宇宙,中華龍長虹,

兩岸同一慶,環球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