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朱:關心民生的植物學家

五子朱:關心民生的植物學家

朱(約1362—1425),我國明代著名的植物學家、方劑學家和詞人。洪武三年(1370),朱被封為吳王,十一年(1378)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開封。其後擬流放云南,得以暫住京師,兩年後又恢複爵位。洪熙元年(1425)卒,諡定,故又稱周定王。

據《明史》載,朱之母為朱元璋的開國皇後馬皇後(也有人說他為朱元璋的庶妃“碩妃”所生)。馬皇後被後人稱為古代“名皇後”之一,她出生于書香門第,能文能武。在那女人以三寸金蓮為時尚的封建時代,馬皇後居然能逆潮流而動,不裹足,並且以自己的那雙大腳自豪。她還幫助丈夫朱元璋在懲、扶忠良的斗爭中出謀獻策,深得丈夫寵愛。

朱的父親朱元璋出生貧寒,他早年就目睹了朱家半月間餓死三人,以及父母相繼去世“貧不克葬”的慘境。登基當了皇帝後的朱元璋,仍念念不忘當年的痛苦。少年時代的朱多次聆聽過父親講述他從前的這些情況。受父親的教誨,封爵後的朱雖貴為王族,但仍不忘百姓疾苦。

朱的童年時代,正是他父親在沙場上征戰正酣,捷報頻傳的年代。洪武三年(1370),10歲的朱被封為吳王,因年齡還小,不能赴任,先期在宮中接受,等待長大能理事後,再履行其王爵之責。這一時期,朱一方面認真閱讀了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另一方面接受父親對他進行的培訓,讓他了解不少軍事知識,以便將來能負起拱衛京師的責任。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初,時任周王的朱主要擔負著防范和鎮壓中原叛亂的任務。因此,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駐守在開封,幾乎沒有參與朝政。雖然如此,在皇室內部的激烈斗爭中,還是有人揭發他有“不軌”之舉。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竟然未向父皇朱元璋請示,就擅自離開藩國開封,來到時為中都的安徽鳳陽。朱元璋聞訊後大怒,打算將他流放云南,暫留居京師。

朱明知此次鳳陽之行有觸犯王法的危險,卻偏要冒此風險,動機何在?對此正史沒有記載,而學者們認為,朱此行為的是去看望其岳父宋國公馮勝。馮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就第鳳陽後,多年與女婿朱斷了聯系。朱作為女婿去看望岳父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晚年的朱元璋猜疑之心特重,加之馮勝曆來以“雄勇”著稱,居功自傲,又“時時失上意”。為此朱元璋認為兒子朱與馮勝圖謀不詭,因此將馮勝召回京師,立即殺害。當然也有的學者認為周王朱與岳父馮勝確實有謀反的意圖。

朱一生謹執王命,較之諸王來說,他還是一個安分守紀的人。朱的這一性格也決定了他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然而他的一生在科學上取得了令後人稱頌的成就。他充分利用藩王王府的特殊地位,親自帶領一批學者,先後編纂了《保生余錄》、《袖珍方》、《普劑方》及《救荒本草》等書。

其中《普劑方》是一部卷帙達168卷,搜集藥方61739個的巨著,《四庫全書提要》稱該書“采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方更無賅備于是者”。

朱的《救荒本草》則是中國古代研究救荒植物的拓荒之作,開啟了我國對野生食用植物研究的先河。該書的問世,無疑對國內外本草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朱到開封就任王位後,開封一帶的經濟雖然得到了恢複,但黃河缺口,水患難除。河每缺一次,百姓難免要過上顛沛流離,忍饑挨餓的生活。每當此時,老百姓則常以野菜充饑,不少百姓因誤食野生植物中毒而死。為此,周王朱出于救濟百姓之心,決心編撰《救荒本草》。

書中共列出植物414種,其中錄自李時珍的《本草》有138種,新增216種。書中介紹的各種可食植物,先繪圖,然後介紹其性味,有無毒性及其采摘食用方法等。因此這也是一本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書,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植物學圖譜。

由于《救荒本草》以救荒為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都很強,一經問世,深受人們歡迎,曆代多次翻刻。該書于1716年在初次翻刻出版,其後又多次翻刻出版。該書在日本的出版,對日本的農學、植物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科學家對朱的《救荒本草》一書也備加推崇,科學史家薩頓在他的《科學史導論》中說:“本書是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學著作之一。”

在方面,朱著有《元宮詞》一書。《元宮詞》主要取材于“元後之乳母”所述元宮中之往事。該書既寫元宮舊事,同時又抒發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如“如今白發今衰老,四十年如夢一場”之類的句子書中頗多。該書刻印後,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