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節:張謇:注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1)

第一章張謇:注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

上不依賴政府,下不依賴社會,全憑自己良心做去——

張謇

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力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終于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于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

胡適

張謇進入曆史視野的身份是——晚清狀元,棄官從商的中國實業先驅。這個帶有轉折性的身份蘊涵的內容很多。張謇在40歲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歲才功成名就。但卻在第二年便辭職返鄉,轉而經商。中國士大夫階層曆來以"學而優則仕"為事業,經商曾經是中國讀書人所不屑于選擇的一條道路。張謇棄官而從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對儒家傳統的背離;但是經商之後的張謇又從來沒有放棄"堯舜之治"、"聖王之道"的儒家社會理想,作為商人的張謇甚至做了不少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並不十分正確的決定。

張謇生活的時代對商人來說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代。此時的商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權利,國家的經濟政策仍未走出小農時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觀的商業活動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處處受牽制,也沒有好的融資環境和渠道。張謇經曆了許多艱苦,有許多感慨,對後代來說,這一代企業家的曆程有許多啟發和映射現實的意義。

雖然張謇從商之後,大部分時間都用于經營,卻很少有人簡單地把張謇稱為"商人"。這或許是因為他的政治和社會聲望實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無大權,也無巨富,但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所以被稱為"紳商"。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他應該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職業經理人兼公益家。

在20世紀初整個中國處于渾噩茫然之中時,張謇幾乎完全憑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鄉南通建設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城市范本。當時的南通城就像一個試驗田,張謇在這里培植他對美好社會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張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後苦心經營的小王國。它因張謇而起,也終于隨張謇而落,令人景仰,卻也發人深省。

四十年功名之路

張謇的科舉之路仿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片段,其中不乏荒誕之處,但他的確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自尊。

1853年7月1日(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張謇出生于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張家世代務農,直到張謇的父親張彭年時,才在務農之余兼營一個制糖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