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3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2)

在10年的買辦生涯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同時也認識到了在對外貿易事務中,同行業間互相聯系、協調的重要性,于是帶頭建立起一些類似行業協會的同業公所。在他的推動下,上海絲業、茶業等3個與對外貿易關系密切的同業公所相繼建立。唐廷樞是這3個機構的董事,其他董事還包括另外一位籍貫香山的買辦徐潤。

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唐廷樞開始在外國企業中持股,算得上是早期的"高管入股"。他在進入怡和以後的第五年,就獲得了怡和下屬的諫當保險行(CantonInsuranceOffice)的股份。他同時也成為華海輪船公司中最大的股東之一。在華海公司的第一期股本1650股中,他一人購買400股,占公司股本的近1/4。他參與附股的企業還包括其他近十家外國輪船公司。由于他在這麼多家外國輪船公司中參股,並且是董事、大股東,被視為華商的"領袖與代言人",是當時中國航運界威望最高、財力最富、經營管理經驗最為老到之人。

唐廷樞憑借自己的人脈為外國洋行吸收了許多中國商人的資本,盡他最大的努力開拓外國洋行在中國的生意。對怡和洋行來說,"唐景星簡直成了它能獲得華商支持的保證"。而怡和的老板也不無自豪地說:"唐景星現在站在我們的鞋上(英語諺語,表示代表某方利益的意思)。"美國旗昌洋行的老板說,唐廷樞"在取得情報和兜攬中國人的生意方面……都能把我們打得一敗塗地"。唐廷樞成了洋行中炙手可熱的人,是洋行在中國獲得商業成功的最佳武器。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一位令所有的企業都爭相挖取的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商戰

招商局就像晚清時代的一個"國企",最初經營不善,只好對外延攬人才。對唐廷樞來說,卑屈地做了多年買辦之後,加入這個本土企業,終于可以揚眉吐氣地指揮中國的力量與昔日的洋人老板競爭。

就在英商怡和洋行要對唐廷樞委以重任時,唐廷樞卻作出了一個令業界驚訝的決定:放棄高職厚薪。1873年6月,唐廷樞應李鴻章之邀加入了輪船招商局,出任總辦。這是唐廷樞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

招商局始建成于1872年11月,最早由朱其昂主持。但資本微薄,招股不利,股本以官款為主。籌辦將近一年,資本(包括官款在內)不足20萬兩,並且虧損嚴重,朱其昂引咎辭職。

唐廷樞甘願放棄優厚的買辦待遇,去替李鴻章收拾招商局這個爛攤子,是出于"為國爭利"的思想。正如前文所說,買辦對洋行的依附是一種痛苦的經曆。但凡有自尊和氣節的人心里都渴望挺直腰板,以平等的姿態與洋商競爭。他在招商局的就職宣言中大聲疾呼:"沿海之間的運輸貿易之利全歸中國自身所在,豈非更為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