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2節:盧作孚:越成功越悲涼的航運巨子(1)

第七章盧作孚:越成功越悲涼的航運巨子

國家對外戰爭開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務也就開始了……民生公司最後的意義,絕不是幫助本身,而是幫助社會——

盧作孚

我們的預備是每個人可以依賴著事業工作到老,不至于有職業的恐慌;如其老到不能工作了,則退休後有養老金;任何時候死亡有撫恤金。公司要決定住宅區域,無論無家庭的、有家庭的職工,都可以住居。里面要有美麗的花園,簡單而藝術的家具,有小學校,有醫院,有運動場,有電影院和戲院,有圖書館和博物館,有極周到的消費品的供給,有極良好的公共秩序和公共習慣……——

盧作孚,《建設中國的困難及其必循的道路》

一個只有小學學曆的人做了算術老師、國文教員、《川報》記者、主筆、社長和總編,還曾經創辦了成都通俗教育館和西部科學院;一個麻布販子的兒子創立了領中國私營企業潮流之先的民生公司,統一四川航運交通,並且在抗戰時期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撤退";一個脫胎于"五四"時代的熱血青年,沒有被湮沒在理想和挫敗中,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努力,把重慶北碚建設成一個充滿現代色彩的文明地域,在戰亂時蔭蔽了許多中華文化血脈的承繼者——盧作孚用59年時間做了這麼多事情。

盧作孚和范旭東很像,都是文人出身的企業家,性格中有許多耿介之處,並且都始終懷抱著濟世的理想。所以國難當頭之時,這個堅決與政治劃清界限的人卻主動地承擔了物資大轉移的國家重任。抗戰全面爆發後,民生公司以低廉的價格、高昂的代價,運送人員150余萬,貨物100余萬噸,主要是從上海、南京、江浙撤下的廠房設備和軍用物資——那是整個中國當時僅存的工業和軍事命脈。如果沒有這次大撤退,中國的命運可能是另外一種狀態。中國的這場大撤退在規模上並不亞于後來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但是這次撤退並不是由政府組織的,而幾乎完全是靠盧作孚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坐鎮宜昌40天夜以繼日地指揮完成的。開篇的第一段引言就是盧作孚在大撤退前企業動員中所說的話。

船王包玉剛曾經說:"如果盧作孚還健在,就不會有我今日的包玉剛。"事實上,盧作孚的影響絕不僅僅因為他一手創建了聲譽卓著的民生航運公司,也不僅僅因為他在四川推行地方建設和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經曆、思想、情感和痛苦向我們展示了在那樣一個混亂並且充滿阻力的時代,一個人如何洋溢著熱情和抱負,一心想要改變世界的未來,他以個體的卑微和一個時代不斷抗爭、妥協、融合,最終他的影響和眼光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

這是一個用現代知識理念武器起來的入世的行動者,但心里卻繼承了半儒半佛的悲憫氣質。在盧作孚總結畢生經營的文章——《一樁慘淡經營的事業》中,有一句話大意是說:"我自從事這樁事業以來,時時感覺痛苦,做得越大越成功便越痛苦。"

1953年3月15日,毛澤東在回顧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時候,提出有四位實業界人士是不能忘記的:"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化學工業的范旭東,搞交通運輸的盧作孚,和搞紡織工業的張謇。"

清貧書生

在盧作孚30歲之前,他完全是一個文化人,他從事的職業是教師、記者和編輯。很難想象這個人以後會變成一個商業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