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3節:盧作孚:越成功越悲涼的航運巨子(2)

1893年4月14日,盧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縣北門外楊柳街的一戶貧苦人家。他的父親盧茂林為了養家糊口,長年累月在外販賣麻布,當地人叫他"盧麻布"。盧茂林有六個子女,家境十分貧寒。盧作孚從小好學,但據說他在10歲前曾經生病,因為治療不當,失語兩年,以致輟學,後來又奇跡般地複原。1907年盧作孚高小畢業後就未能繼續升學。15歲時,盧作孚不甘于命運,在親友的幫助下,步行十多天來到成都,到一所補習學校學習數學。盧作孚的數學天分很高,他很快就覺得課程太淺,干脆住在合川會館自學。幾個月時間內,他就學完了數學課程。為了學習英文版的高等數學,他又開始攻讀英語。不久之後,這個補習生居然變成了補習老師,可以招收數學補習生,甚至還能編輯著書,如《代數》、《三角》、《解析幾何》、《數學難解題》、《應用數題新解》等。其時他只有16歲,令人驚歎。

按照這個開始,或許盧作孚應該成為一個數學家。但是他沒有。他廣泛涉獵古文、曆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社會科學。他當時的書目包括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以及孫中山的講演。據說他幾乎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和《建國大綱》。18歲時他加入了同盟會,立志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辛亥革命後政權為袁世凱所攫取,令同盟會員十分失望和迷惘。1914年,盧作孚前往上海,尋找救國之路。在上海他認識了教育家黃炎培。在黃炎培的影響下,盧作孚認為要使中國富強,政治改革並不可行,必須從發展教育開始,所謂"推廣教育,以開民智"。

在上海逗留一段時間後,盧作孚啟程回鄉。因為沒有路費,他只能乘船到宜昌,然後步行千余里回到合川。此時盧家極其貧困,盧作孚靠給《上海時報》寫通訊勉強度日,後來又經友人推薦去成都《群報》擔任記者兼編輯,月薪14元,僅夠全家人咸菜度日。1917年夏初,盧作孚受聘去合川縣立中學當了監學兼數學教師。在這年秋天,盧作孚由同事做媒,與蒙淑儀成婚。

不久《群報》改名為《川報》,成為四川新文化思潮的主要陣地。盧作孚應邀到《川報》擔任記者,後來又成為編輯和主筆。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盧作孚參加了當時四川最有影響的社團組織——"少年中國學會"。少年中國學會最初是由幾個四川學生發起的,後來發展成為五四時期會員最多,持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團體。王光祈是少年中國學會的靈魂人物,他當時極力反對政治改革,主張社會改革,要用教育和實業來創造理想的少年中國。然而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多是年輕學生,情緒高漲卻沒有承受打擊和變通的能力,許多人漸漸淡出,即便王光祈自己也到德國柏林大學研究中國音樂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