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部分 第2節:一、古代智囊,挾術懷策(1)

第二,政治領導人讓幕僚、智囊參與決策並給予其一定的權力是必要的,但必須管束好幕僚,善用並善待他們,否則可能會引起一些後患。段祺瑞給予其幕僚徐樹錚的權力過大,導致其他幕僚、智囊的權力爭奪。張作霖防袁金鎧比較成功。鮑羅廷作為來自外國的智囊,他在中國的政治權力過大,引起了眾多中國領導人的不滿。而蔣介石對其幕僚、智囊權力的控制比較妥當成功,他能把各種各樣的人控制在其手掌之中,這是蔣介石政治成功之處。

第三,幕僚、智囊從其自身而言,言行不可不慎。徐樹錚之被殺,楊宇霆之被害,足以說明這一點,真可謂"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則足以殺其軀"。汪精衛追隨孫中山時,就連其異母兄弟也對人說:"亂中國者,必是人也。"可知幕僚、智囊在政治生活中應該謹言慎行,幕僚的自身素質也應不斷提高。幕僚、智囊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做事果敢,對國家和社會負責任。幕僚只有具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和機智的應變能力,才能做出對國家和社會有益之事。

第四,在紛繁複雜的政治斗爭中,幕僚不僅要注意與其幕主相處之術,而且要注意與同僚之間、與其他政治要人之間的關系,以免引起政治斗爭和不必要的麻煩。民國初期幕僚的活動極其鮮明地說明了這一點,為後代的人們上了內容豐富的一課。

筆者對于民國幕僚團體的考察和研究雖花費了二三年的時間,但因受各種因素困擾,仍有諸多遺漏、不足和缺陷,令我無所適從。我一直努力對一些缺陷加以修正,想拿出能讓讀者喜歡的作品來,無奈個人水平有限,至今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

回想民國那段辛酸的曆史,那些淒慘的圖像始終在我腦海里晃動,好像烙印在里面似的,時間久了,漸漸變成刻骨銘心的恥辱和仇恨,我無法用准確的語言來形容這種內心情感,只默默期盼祖國的強盛及台灣的早日回歸。

李英銓2000年春撰于桂子山

上編民國幕僚精英

一、 古代智囊,挾術懷策——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智囊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智囊智囊,特指足智多謀、專門為別人出謀劃策的人。《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中記載:"樗里子滑稽多謀,秦人號曰'智囊'。"《史記·晁錯傳》記載道:"太子家號曰'智囊'。"唐朝的顏師古注釋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這些已基本道出智囊的含義和特點。

智囊,在中國曆史上有著悠久的曆史,長期以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咨詢機構雖然出現較晚,但智囊制度及其機構在我國古代早就以初級的形式出現,如養士、謀士、幕僚、幕賓、諫議大夫以及翰林院等。智囊以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智慧,運籌帷幄,輔佐領導者決策,有時甚至直接參與決策,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彌補領導者的不足之處,減少了領導者的決策失誤,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保證了領導者當時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為推動中國社會曆史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智囊亦由此而蜚聲中外,為世人所稱道。

從古到今,賢明而有眼光的統治者深知"任使得人,天下自治"的道理,因此廣泛識求賢才,對謀士愛若瑰寶,十分看重智囊在政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王安石在《興賢》一文中指出:"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勢,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就是說,國家只有任賢使能才能興旺發達,如果棄賢專己就會衰亡。

我國古代智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的家臣和兩周的命士,這些人身微而見信,位卑而使重,對其主人作用甚大。商朝之興得益于仲虺、伊尹等智囊的相助,周朝之興起更是因為有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公、散宜生、南宮適、文母等10人同心同德,治理有方。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據一方。諸侯們為了取得爭霸的勝利,紛紛招賢納士,聘養食客,那些有才識之士得以挾術懷策而奔走四方,于是"養士"便成為當時一種奇特的風尚,也成了當時大貴族在專制中的一個較為開明的措施。當然,諸侯貴族們是從個人利益出發來招羅人才的。但是,由于大貴族掌握了一大批人才,因而在個人的政治斗爭中甚至在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斗爭中取得了一定的有利條件。當時的士,對內可以威脅國君,對外可以威脅諸侯。他們中有不少是挾術懷策的智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