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部分 第3節:一、古代智囊,挾術懷策(2)

當時號稱"四公子"的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和平原君,都是以"養士"而著稱,都各有門客數千人。《史記·呂不韋傳》記道:"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

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以他出色的智謀輔佐齊桓公,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時以"養士"著名的國君燕昭王,廣招賢士,勵精圖治,經過二十八年的努力,終于打敗了齊國,報了破國殺父之大仇。郭隗就是燕昭王的智囊之一,他在為燕昭王出謀劃策時說:"唐堯、虞舜把賢才當老師來對待,禹、湯、文、武把賢才當朋友來對待,齊桓、晉文把賢才當臣子來對待,亡國之君把賢才當仆役來對待。"可見,只有重視人才,才能成就偉大事業。

戰國時期,大貴族對于招羅"士"(即知識分子或其他某些人才),在尺度上是比較寬的。像孟嘗君,他的門客分上、中、下三等,他"養士"的對象可以說是無所不容、無所不包的。馮諼就是其中的一例。

馮諼出身貧寒,不得已而投奔到孟嘗君門下為食客。孟嘗君以為他沒有什麼愛好和才能,起初並沒有委以重任,他的手下人以為主人看不起馮諼,就把粗茶淡飯給馮諼吃。馮諼三番五次敲擊長劍,吃飯要魚,出門要車,並要錢養家。孟嘗君知道後,就滿足了他的要求。後來,孟嘗君要派人到薛邑去收債,馮諼自告奮勇。臨行前他問孟嘗君需要什麼,孟嘗君說:"挑點我家里缺少的東西吧。"

馮諼到薛邑後,叫地方官召集欠債的百姓,驗收了債券後,他自作主張當眾宣布:孟嘗君有令,把債款全部賞賜給老百姓。馮諼說完後就當眾燒毀債券。老百姓十分高興,歡呼萬歲。馮諼回來後告訴孟嘗君,他為孟嘗君買了仁德和信義。孟嘗君聽後心里相當不快,卻也無可奈何。

一年後,孟嘗君被齊王罷免了國相職位,就到薛邑去居住,走到離薛邑一百里的地方,老百姓扶老攜幼,在中途迎接他。孟嘗君望著馮諼,對他說:"先生替我買的仁義,我在今天看到了。"孟嘗君當了幾十年的宰相,而沒有遇到什麼災難,這要歸功于其智囊馮諼的計謀。另外,馮諼替孟嘗君謀劃"狡兔三窟"計策,使孟嘗君在政治上垮台時能夠轉危為安。這些都具體說明了戰國時期大貴族"養士"的實際作用和意義,就是作為個人在政治斗爭中的資本和工具。

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以西部貧弱落後小國而雄踞天下,戰勝齊、燕、楚、韓、魏、趙六國而統一全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招攬各種智謀人士,重視和采納智囊的謀略和建議。秦穆公在位時從西戎招來由余,從東楚國招來騫叔,並以五張羊皮贖回百里奚,從晉國招來丕豹和公孫枝。在這些智囊的謀劃和輔佐下,秦國吞並了二十個小國,很快成為當時的霸主。秦孝公時從衛國招來商鞅,實行商鞅變法,開阡陌,廢井田,發展生產力,秦國因此得以強盛,奠定了並吞六國的物質基礎。秦惠王時重用魏人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孤齊弱楚,打敗了楚國,拆散了蘇秦的六國合縱聯盟。秦昭王時重用魏人范雎,進一步削弱了諸侯,奠定了秦國的帝業之基。此外,還有不少其他智囊人物,如甘茂、蔡澤、李斯等人,他們不僅身先士卒,更重要的是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出謀獻策,決勝于千里之外。

秦末漢初,項羽、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自幼熟讀兵書,志向宏大,體力強健,武藝超群,膽量粗豪,力大蓋世,自詡天下無敵。然而他性情急躁,為人粗疏剛強,剛愎自用。當時他擁有士兵四十萬,手下戰將勇猛如虎。劉邦雖然僅有十萬士兵,但他陰險奸詐狡猾,手下謀士如云,在這些智囊的全力幫助下,在群雄逐鹿中最後打敗敵手,統一中國,建立了劉家天下。

當時,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等人都是劉邦手下的重要智囊。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多靠他的英明謀劃才決勝于千里之外。至于蕭何,劉邦一向是離不開他的。一次,蕭何得知韓信逃跑,趕忙親自去追。劉邦得知後,很是生氣,責問他說:"軍官逃跑了幾十個,你不追,為何偏偏要去追韓信?"蕭何說:"別的軍官不是難得的人才,而韓信卻是天下無雙的奇才。你若是光想做個漢中王,那就用不著韓信;你若想爭取天下,除了韓信,沒有可以商量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