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部分 第11節:三、能治之官尤賴知治之幕(1)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打敗實力強大的太平天國,之所以能成為"聖相",並"立德、立功、立言",是因為有一大群幕僚的幫助。曾國藩自己也曾說過,幕僚"論功不在前敵猛將之後",一語說出了幕僚的巨大作用和功勞。例如,自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至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四年之中曾國藩報銷的軍費高達1600萬兩,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厘金和鹽稅,這筆巨款主要靠幕僚籌集,沒有它就沒有湘軍的成功;而曾國藩刊行的《王船山遺書》、《幾何原本》等重要書籍,以及引進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軍事工業等重要事務,更是離不開幕僚的協助和幫忙。

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是通過科舉入仕,幕僚一職名不正而言不順。可是到了清朝末期,幕僚不可以當官這一現象已被打破,在幕主的幫忙和保薦下,"幕而優"照樣可以當官,且可以當大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考中舉人後一直不能踏上仕途,只好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當師爺,施展才華,並掌握了一定的實權,雖無巡撫之名,卻行巡撫職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按照當時的官場規定,幕僚只可以幫助地方官料理政務,而不可把持政務,若把持政務,可以就地正法。

當時湖廣總督官文與駱秉章素來不和,矛盾很深,恰好永州鎮樊燮控告左宗棠把持政務,官文順勢將此事報告了朝廷。皇上于是下旨,要官文查辦此事,如情況屬實,可以就地正法。此事為左宗棠的老鄉、翰林院的編修郭嵩燾得知,郭嵩燾與左宗棠是至交好友,為了救左宗棠,郭嵩燾便去找王鐸運,請求幫忙。王鐸運與正在受寵的權臣肅順關系很好,王于是去找肅順,要肅順為左宗棠說情。肅順告訴王鐸運,說情不能沒有依據,因此他要王鐸運先找人保薦左宗棠,然後才出面說情。

不久,京官潘祖蔭、湖北巡撫胡林翼在《敬舉賢才力圖補救疏》中稱左宗棠"才可大用",說他"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咸豐帝接到保薦書後,覺得情況特殊,就問肅順。肅順就趁機說左宗棠是個人才,在駱秉章處工作,為駱出謀劃策,頗有成效,駱的功勞就是在他的幫助下建立的,現在天下大亂,正是用人之時,要咸豐帝愛惜人才,並建議把官員們的保薦書抄錄給官文,請官文酌情處理。咸豐帝同意了他的意見。

官文是位官場老手,他接到皇上密旨,知道皇上有意要啟用左宗棠,就不敢查辦左宗棠。左宗棠以此為契機,使皇上朝臣知道了他的才能。不久,在曾國藩、胡林翼等湘籍大吏的保薦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補督辦軍務。至此,左宗棠六年的幕僚生涯終于熬出了頭,有了正式官銜。後來,左宗棠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收複新疆和經辦洋務方面立了大功,成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疆臣大吏。左宗棠在嚴謹方面雖不如曾國藩,但他平時常以諸葛亮自喻,可見其雄才大略遠非清室中興各臣所能比擬。

三、能治之官尤賴知治之幕——

極盛一時的民國幕業

民國時期幕業的興盛是在清末重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而民國特殊的曆史背景、複雜的社會環境與獨特的政治氛圍更助長了中央與地方軍政長官重幕養幕。

清末至民國時期,通過科舉考試選取政府官員的制度已被打破,而保薦制度則成為人們進入封建官場的主要途徑之一。從中央到地方,主官可以憑經驗自行推薦一些自認為有才能的人來擔任某些重要官職,而無須進行煩瑣的考試。這是社會不規范化的典型表現。但這一制度為幕僚進入官場打開了一條直接通道。在這種制度的誘惑下,很多有才華的人,包括那些自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和從國內新式學堂畢業的學生,他們紛紛出來從事幕業,希望通過這一職業來施展自己的才華,為主人所看重,通過主人的推薦最後進入官場,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保薦制度在清末曾國藩、李鴻章時代已較為推行,到袁世凱時代更是流行。清末清政府實行的所謂的"新政",已非純八股出身的官僚所能應付,因而重用留學生,逐漸成為一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