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滿清末年 第6節:第二章  鄉村生活(3)

這就是我童年時代的背景,也是我家族的環境。他們安定地在那里生活了五百多年,他們很少碰到水災或旱災,在這漫長的幾百年中也不過遇上一兩次的變亂和戰爭。他們和平而滿足地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貧富之間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富饒的稻谷、棉花、蠶絲、魚蝦、雞鴨、蔬菜使人民豐衣足食。

幾百年來,不論朝代如何更換,不論是太平盛世或戰禍頻仍,中國鄉村里的道德、信仰,和風俗習慣卻始終不變。鄉下人覺得這個世界已經很不錯,不必再求進步。生命本身也許很短暫,但是投胎轉世時可能有更大的幸福。人死以後,據說靈魂就離開肉體,轉投到初生的嬰兒身上。我自己就親眼看到過綁赴刑場處決的罪犯,對圍觀的群眾高喊:"十八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是何等的達觀!

我們村子里的人說:一個壞人或作孽多端的人,死後要轉世為窮人,或者變馬變豬,甚至靈魂支離割裂,變為蚊蠅小蟲。好人善士的靈魂轉世時則可以享更高的福祿。這些都是隨佛教而來的印度傳說而被中國道教所采用的。佛教本身,倒不大理會這些事。

善惡當然有公認的標准。"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道使中國家庭制度維系不墮:貞操則使中國種族保持純淨。敬老憐貧,忠信篤敬也被認為善行。重利盤剝,奸詐謊騙則列為罪行。斥責惡行時常罵人來生變豬變犬。

商業往來講究一諾千金。一般而論,大家都忠實可靠。欺詐的人必然受親朋戚友一致的唾棄。

婚姻是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決定的。通例是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八而嫁。妻子死了,丈夫大概都要續弦,中上之家的女人如果死了丈夫,卻照例要守寡。守寡的可憐人算是最貞節的,死後皇帝還要給他們建貞節牌坊。這種碑坊在鄉間到處可以看見的。

村里的事全由族長來處理,不待外界的干涉。祠堂就是衙門。"族長"不一定是老頭子,也可能是代表族中輩份最高一代的年輕人。族長們有責任監督敬先祭祖的禮儀遵奉不渝,族人中起了爭執時,他們還須負責加以評斷。沒有經過族長評理以前,任何人不許打官司。族長升堂審判叫做"開祠堂門",全村的人都可以來參觀。祖宗牌位前面點起香燭,使得每個人都覺得祖先在天之靈就在冥冥之中監視似的,在祖先的面前,當事的兩邊不能有半句謊話。一般而論,說老實話的居多。

仲裁者力求做得公平。自然,村中的輿論也是重要的因素,還有,鄰村的輿論也得考慮。族長們如果評斷不公,就會玷汙了祠堂的名譽。因此,爭執多半在祠堂里得到公平的解決,大家用不到上衙門打官司。

實際上真需要"開祠堂門"來解決的事情並不多,因為大家認為"開祠堂門"是件大事,只有特別嚴重的案子才需要這樣做。一般的糾紛只是在祠堂前評個理就解決了。

讀書人和紳士在地方上的權威很大。他們參加排難解紛,也參加制定村里的規矩,他們還與鄰村的士紳成立組織,共同解決糾紛,照顧鄰近村莊的共同福利。

田賦由地主送到離村約二十里的縣庫去,糧吏從來不必到村里來。老百姓根本不理會官府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天高皇帝遠"

除了崇拜祖先之外,大家要信什麼就信什麼。上佛寺、拜神仙、供關公、祭土地,悉聽尊便。沒有宗教限制,也沒有宗教迫害。你信你的神,我拜我的佛,各不相涉,並且還有把各式各樣的神拼在一起大家來拜。這就是通常所稱的"道教"。如果基督徒肯讓基督與中國神祗並供在中國廟宇里,我相信村里人一定會像崇拜其他神佛一樣虔敬崇拜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