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滿清末年 第11節:第三章  童年教育(2)

念書時先生要我們做到"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所謂心到就是注意力集中,不但讀書如此,做任何事情都得如此。眼到對學習中國文字特別重要,因為中國字的筆劃錯綜複雜,稍一不慎就可能讀別字。所謂口到就是把一段書高聲朗誦幾百遍,使得句子脫口而出,這樣可以減輕記憶力的負擔。先生警告我們,念書不能取巧強記,因為勉強記住的字句很容易忘記。如果我們背書時有些疙瘩,先生就會要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再念,甚至念上一兩百遍。碰上先生心情不好,腦袋上就會吃栗子。天黑放學時,常常有些學生頭皮上帶著幾個大疙瘩回家。

不管學生願意不願意,他們必須守規矩,而且要絕對服從。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禮拜天。每逢陰曆初一、十五,我們就有半天假。碰到節慶,倒也全天放假,例如端午節和中秋節。新年的假期比較長,從十二月二十一直到正月二十。

在家塾里念了幾年之後,我漸漸長大了,也記得不少的字。這時先生才開始把課文的意思解釋給我聽,因此念起書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吃力了。從四書五經里,我開始慢慢了解做人的道理。按照儒家的理想,做人要先從修身著手,其次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其中深義到後來我才完全體會。

在最初幾年,家塾生活對我而言簡直像監獄,唯一的區別是:真正監獄里的犯人沒有希望,而家塾的學生們都有著前程無限的憧憬。所有的學者名流,達官貴人不是都經過寒窗苦讀的煎熬嗎?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這些成語驅策著我向學問之途邁進,正如初春空氣中的芳香吸引著一匹慵懶的馬兒步向碧綠的草原。否則我恐怕早已丟下書本跑到上海做生意去了。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說是決定一生榮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啟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逐末的辦法。只有以啟發理想為主,培養興趣為輔時,興趣才能成為教育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老式私塾里死背古書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書倒也有背古書的好處。一個人到了成年時,常常可以從背得古書里找到立身處事的指南針。在一個安定的社會里,一切守舊成風,行為的准則也很少變化。因此我覺得我國的老式教學方法似乎已足以應付當時的實際需要。自然,像我家鄉的那個私塾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那只有給小孩子添些無謂的苦難。我怕許多有前途的孩子,在未發現學問的重要以前就給嚇跑了。

在我的家塾里,課程里根本沒有運動或體育這個項目。小孩子們不許拔步飛跑,他們必須保持"體統"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吃過中飯以後,我們得馬上練字。我們簡直被磨得毫無朝氣。

話雖如此,小孩子還是能夠自行設法來滿足他們嬉戲的本能。如果先生不在,家塾可就是我們的天下了。有時候我們把書桌搬在一起,拼成一個戲台在上面演戲。椅子板凳就成了舞台上的道具。有時候我們就玩捉迷藏。有一次,我被蒙上眼睛當瞎子,剛巧先生回來了,其余的孩子都偷偷地溜了,我輕而易舉地就抓到一個人——我的先生。當我發現闖了禍時,我簡直嚇昏了。到現在想起這件事尚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