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滿清末年 第26節:第七章  參加郡試(2)

考生點名後就可以進考棚了。他的帽子和衣服都得經過搜索,以防夾帶,任何寫了字的紙頭都要沒收。

考生魚貫進入考棚,找出自己的位置分別就座。座位都是事先編好號碼的。考卷上有寫好考生姓名的浮簽,繳卷時就撕去浮簽。考卷的一角另有彌封的號碼,錄取名單決定以後才開拆彌封,以免徇私舞弊。清末時,政府各部門無不百弊叢生。唯有科舉制度頗能保持獨立,不為外力所染。科舉功名之所以受人器重,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考試的題目不出四書五經的范圍,所以每個考生必須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我在家塾里以及後來在紹興中西學堂里,已經在這方面下過苦功。題目寫在方形的燈籠罩子上,白單子上寫著黑字,燈籠里面點著蠟燭,因此從遠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提燈籠的人把燈籠擎得高高的,在考生座位之間的甬道上來回走好幾次,所以大家都不會看漏題目。

將近中午時,辦事人員開始核對考生的進度,每一份考卷的最末一行都蓋上印子。下午四點鍾左右,炮聲響了,那是收卷的第一次訊號。大門打開,吹鼓手也嗚嗚啦啦開始吹奏起來。考生繳了卷,在樂聲中慢慢走出大門,大門外親戚朋友正在焦急地等著。繳了卷的人完全出來以後,大門又重新關上。第二次繳卷的訊號大約在一小時以後發出,同樣鳴炮奏樂。第三次下令收卷則在六點鍾左右,這一次可不再鳴炮奏樂。

考試以後,我們要等上十天、八天,才能知道考試結果。因為放榜以前我們可以大大地玩一陣。試院附近到處是書鋪,我常碰到全省聞名的舉人徐錫麟,在書鋪里抽出書來看。我認識他,因為他曾在紹興中西學堂教算學。想不到不出數年,他的心髒被挖出來,在安徽巡撫恩銘靈前致祭,因他為革命刺殺了恩銘。街頭巷尾還有象棋攤子,棋盤兩邊都寫著"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兩句俗語。街上有臨時的酒樓飯館,出售著名的紹興酒和價廉物美的菜肴。一毛錢買一壺酒。醉蚶、糟雞、家鄉肉,每盤也只要一毛。如肯費三四毛錢,保管你買得滿面春風,齒頰留香。城里有流動的戲班子,高興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看看戲。

放榜的那一天,一大群人擠在試院大門前一座高牆前面守候。放榜時鳴炮奏樂,儀式非常隆重。榜上寫的是錄取考生的號碼,而非姓名。號碼排成一圓圖,以免有先後次序的分別。

我發現自己的號碼也排入圓圖,列在牆上那張其大無比的長方形榜上,真是喜出望外。號碼是黑墨大字寫的,但是我還是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連揉了幾次眼,發現自己的號碼的的確確排在榜上的大圈圈內,這才放了心。連忙擠出人群,回到寄宿的地方。在我往外擠的時候,看到另一位考生也正在往外跑。他打著一把傘,這把傘忽然被一根柵欄鉤住,他一拖,傘就向上翻成荷葉形。可是這位興奮過度的考生,似乎根本沒有注意他的傘翻向天了,還是匆匆忙忙往前跑。

幾天之後,舉行複試。複試要淘汰一部分人,所以初試錄取的還得捏一把汗。複試時運氣還算不錯。放榜時,發現自己的名字列在居中的某一行上。

第三次考試只是虛應故事而已。除了寫一篇文章以外,名義上我們還得默寫一段《聖諭廣訓》(皇帝訓諭士子的上諭);但是我們每人都可以帶一冊進考場,而且老實不客氣地照抄一遍。這次考試由學政(俗稱學台)親自蒞場監考。試院大門口的兩旁樹著兩根旗竿,旗竿上飄著長達十五尺的長幡,幡上寫的就是這位學台的官銜。記得他的官銜是:"禮部侍郎提督浙江全省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