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民國初年 第62節:第十六章  擾攘不安的歲月(2)

學生們決定奮起作戰,起先是游行、示威、罷課,和抵制日貨,接著就轉而攻擊北京政府,因為他們認為一切毛病都出在北京政府身上。他們發現沒有重要的國際問題或國內問題足資攻擊時,他們就與學校當局做對。原因在于青年心理上的不穩。一旦他們受到刺激而采取行動時,這種不穩的情緒就爆發了。想壓制這種澎湃的情緒是很困難的。

若干學生團體,包括青年共產黨員,開始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勞工運動以及工人的不穩情緒上。沿海商埠的工人正蠢蠢欲動。鐵路工人和工廠工人已開始騷動,而且蔓延各地。他們不久就與學生攜手,參加群眾大會和游行。勞工運動是不可輕侮的武器。在廣州的國民黨政府,曾以總罷工癱瘓香港,使這個英國殖民地在工商業上成為荒漠,曆時十八月之久。

全國性的反英情緒是民國十四年的上海"五卅慘案"激起的。五月三十日那一天,一群同情勞工運動的人在上海大馬路(南京路)游行示威,公共租界當局竟然下令向群眾開槍,好幾個人中彈身死,傷者更不計其數。工人、商人和學生在國民黨及共產黨領導之下,隨即發動全面罷工、罷市、罷課,上海再度變為死城。六月二十三日,廣州的學生、工人、商人和軍人繼起響應,發動反英示威游行。群眾行近沙面租界時,駐防英軍又向群眾開槍。于是香港各界亦開始罷工、罷市、罷課,使香港也變為死城。北京英國使館的華籍雇員,在學生煽動之下,也進行同情罷工,致使這批英國外交官員很久都沒有廚子和聽差侍候。

自從工人運動與學生運動彼此呼應以後,游行示威者人數動以萬計,北京不時有各色人等參加的群眾大會出現,街頭游行行列常常長達數里,群眾手搖旗幟,高呼口號,無不慷慨激昂。一位白俄看到這種情形時,不覺蹴然心驚。他曾經在俄國看到不少這樣的集會,他說這是革命即將來臨的征兆,因此他擔心是否能繼續在中國平安住下去。

學生們找不到游行示威的機會時,曾經拿學校當局作為斗爭的對象,工人的情形亦複如此。他們找不到示威的對象時,就把一股怨氣發泄在雇主的身上。不過,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對付罷工工人,可比對付學生簡單多了。他們有時用武力來彈壓罷工工人,有時就干脆拿機關槍來掃射。

段祺瑞執政的政府顯然認為機關槍是對付一切群眾行動的不二法門,因此,在一群學生包圍執政府時,段執政就老實不客氣下令用機關槍掃射。我在事前曾經得到消息,說政府已經下令,學生如果包圍執政,軍隊就開槍。因此我警告學生不可冒險,並設法阻止他們參加;但是他們已經在校內列隊集合,准備出發,結果不肯聽我的勸告。他們一到了執政府,子彈就像雨點一樣落到他們頭上了。

我在下午四點鍾左右得到發生慘劇的消息後馬上趕到出事地點。段執政官邸門前的廣場上,男女學生傷亡枕藉,連傷者與死亡都很難辨別。救護車來了以後,把所有留著一口氣的全部運走,最後留下二十多具死尸,仍舊躺在地上。許多重傷的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去,更有許多人則在手術台上斷了氣。我們向各醫院調查之後,發現死傷人數當在一百以上。這個數目還不包括經包紮後即行回家的人在內。

段祺瑞政府的這種行動,引起全國普遍的抗議,段政府後來終于垮台,此為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