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國家統一 第65節:第十七章  憲政的試驗(2)

在袁世凱擔任總統期間,經常活動的五六個政黨之間糾紛迭起,派系之爭和意氣之爭非常激烈。這個被老百姓瞧不起的國會後來終于被袁世凱稱帝運動以及張勳複辟運動的潮流所卷走。不過兩次運動相繼失敗,國會亦告恢複。政治權力一部分操在各省督軍手里,一部分操在有名無實的北京中央政府手里。這時的北京政府,已經威信掃地,無力控制國會。北方軍閥曹錕賄選獲任總統之後,國會威信一落千丈,此後情勢演變,國會聲望更是每況愈下。

國會議員之中,許多是賄選而來。享譽國際憤世嫉俗的學者辜鴻銘告訴我,有一次選舉時,曾有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陳博士,出八百大洋收買他的選票,他把錢收下了,跑到天津逛了一趟胡同,根本沒有去投票。後來在北京飯店的一次國際性聚會上,辜鴻銘碰到這位賄選的人,他指著這人對大家操英語說:"這家伙要拿八百塊錢買我,各位先生,你們看我辜鴻銘真的這麼賤嗎?"

若干不良分子就是這樣混進國會的,雖然這種人數目不多,但是已足以使國會顯得有點像拍賣場,誰出錢最高,就把議席賣給誰。

北京學生現在開始把他們的攻擊目標移到這個"腐敗之家"頭上了。有一天下午,好幾千男女學生包圍了國會,要求取消議程上若干有關教育的議案。結果學生與守衛警察發生沖突。若干學生氣憤之余,竟在幾天之後從天津偷運來三顆炸彈准備去炸議會。這事被我們勸阻了,總算沒有見諸行動,炸彈也運出城外丟到河里。幾個禮拜之後,一位漁夫撿到其中的一顆炸彈,他把炸彈提在手里搖來搖去,希望弄清楚里面究竟是什麼東西。轟隆一聲,炸彈爆炸,炸得這位好奇的漁人血肉橫飛。警方認為這顆炸彈是革命時期投進河去的,因此根本未進行任何調查。

國會與學生之間的沖突仍然不斷發生。國會議員最先想確立人民代表的權威,學生們卻反唇以"豬仔"相譏。國會預備彈劾北大校長,學生就發動示威游行,高舉畫著豬玀的旗幟,並且揚言要搗毀國會。國會自知本身有弱點,最後只好高懸免戰牌,不敢再捋學校與學生的虎須。憤世嫉俗的辜鴻銘既看不起學生,也看不起議員,他有一天對我說:"你相信民主,這實在是民狂。"

如果一個機關只是被公眾憎恨,它也許仍舊有存在的余地,如果這個機關成為公眾冷諷熱嘲的對象,即使那是為了其中少數人的行為,多數人也會因此遭殃,而整個機關也就像沉船一樣難逃劫數了。中國憲政初期的國會,情形就是如此。後來有些軍閥抓住機會,干脆把它一腳踢開。

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軍閥時代的憲政。一方面是軍閥以威脅利誘來破壞憲政,他們沒有領導民主團體的威信、原則或政策。袁世凱垮台以後,中央政府的權力已經名存實亡,實際權力操縱在互相殘殺的各省督軍手里。他們根本不理什麼叫法律,他們只曉得自己持有封建軍隊的武力。中央政府既不能維持憲政原則,也不能確立治國政策,事實上這個政府已經無足輕重,不值得擁護也不值得反對。

在另一方面,國會里的議員,很少有人關心國家利益。他們念念不忘的只是他們本省的或本地的利益,甚至只是本身的利益。他們對國家利益的觀念,本來就很模糊,因此對國家大事也就不可能有整套的指導原則或政策。除了地方事件或私人利益之外,既無組織,亦無領導。中國人愛好自由,但是對有組織的民主政治,也就是對憲政,卻無經驗,也不懂組織對民主的重要。中西國情不同,想使中國遵循西洋的憲政規模,無異趕東方之車,朝向西方的一顆星走著。憲政試驗的失敗,實在毫不足奇。

中山先生有鑒于此,所以在他的民主憲政計劃中,設計了訓政制度,作為過渡到憲政政府的跳板。依照他的計劃,先有軍政時期以達國家統一,接著是一個以黨領政的訓政時期,最後才過渡到正式的憲政時期。民國十六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在南京建立訓政政府,銳意革除國會的腐敗風氣。此後十年間,國民黨在蔣委員長領導下,鏟除軍閥,統一全國。日本軍閥所導致的國難,使統一的局面更為加強。

國家統一是實行憲政的先決條件。孫中山先生已經制定建國的原則,只要政府與國會能有堅強的領導,人民與政府一致尊重法律,中國無疑地將在民主憲政的道路上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