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2節:電影是我們的一種生活(代序)(2)

—— 斯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用《史記》的形式刻錄電影的星斗,記載于堪稱人類奇跡的第七藝術中徜徉的漫游者,是一個獨辟蹊徑的蜿蜒道路。在我們的焦點所及群落,不乏沐浴歐風美雨之流,更多造化天成之輩。

本書的文本立意無疑發自仰慕《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風骨的初衷,但實際上更多的是期望進行《史記》"史傳文學傳統"的創新實踐,針對綜合性最強的現代藝術——電影領域中的華人精英分子,做一全方位體察關照。以本紀、世家和列傳的方式將"君臨天下"、"位極人臣"和"名列仙班"的人物鋪展開來,指名道姓,追本溯源;用文學化語言對20余年來活躍于幻變江山里的電影豪傑事跡做敘事化描寫和局外人評論,並恣肆排名,縱橫座次,以期給予人們明目之功和趣味之感。這一形式的采用以及隨之誕生的內容,顯然會與大多數類似的文本有所不同。

嚴格說來,本書的目的並不專注于理論學術的論述,而是希望以俯就于"高度通俗化"的姿態對電影領域的從業人群給予普羅意義上的啟蒙注意,以敘述描畫為本,以指點評判為標,期許開卷有益並觸類旁通的閱讀。有一定文化素養、有一定審美學識的受過教育的人士是本書的理想讀者,他們不僅對電影藝術懷有偏愛,更是對他們所鍾愛的浮光掠影的來龍去脈以及出身地位充滿好奇和求知若渴,對于這些讀者,本書有助于他們取得收獲,得償所願。

告別食古不化,迎來吐故納新,既魚龍混雜,亦兼容並包——這雖然是中國新時期電影(時間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二十一世紀零年代)表現出來的集中特征,但引領精神複興和催生意識蛻變的使命已經悄然開始,物換星移,潛移默化。遍覽這一時期的光影作品,雖間或瘋煮狂烹、半生不熟,但卻是始作俑者,星火燎原;雖偶有大而無當、不合時宜,但卻是醒世恒言,暮鼓晨鍾。也正因為如此,書中自然刻意凸顯風氣開啟角色和潮流倡導人物,在名聞遐邇和耳熟能詳之外,傾力展示敢為天下先之人,而這一追求也顯然是本書與眾多關于中國電影的"斷代史篇"和"百年通史"的不同之處,更是本書撰寫的重要理由之一。



沒有命運(因為每個人的死亡都是人類的死亡,每個人的痛苦都是人類的痛苦)。

——本雅明

身處于我們的年代對我們的年代中人做一"史記"型評傳,其困難和容易的程度交織參半,不言而喻,原因就在于我們自己就身在這個時間段落當中,這一命運賦予的身份使我們不可能像研究距離我們有著一定時間間隔的過去的曆史那樣做到完全從外向內地進行觀察和審視,我們一同行走在世紀之交的時光大道上,一切演變皆有可能,一切看法都難蓋棺定論,這既是優勢也難說不是一個遺憾。作為本書的作者,本人的經曆大多數時候和書中所述時期相重疊,作為當代人,自然在接觸和領受電影恩惠的同時,累積了個人的觀感和偏見,這一點命運使然,在所難免。

就在本書的撰寫臨近尾聲之際,傳來了中國台灣導演楊德昌逝去的消息。"每個人的死亡都是人類的死亡,每個人的痛苦都是人類的痛苦。"我把這句話延伸開來理解——每一個自我的命運事實上也就是每一個他人的命運,每個人的生存閃亮都是所有人的生存閃亮,因此,我們無妨這樣沉思默想——舉目蒼穹,在遙遠的天空底下,我們和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相伴而居,安然入眠,在噩夢中失聲痛哭,在美夢里放聲歡笑,如嬰兒一般沉睡在這個燈火輝煌的年代,無憂無慮,醒夢難辨,直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