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7節:混世錢王馮小剛本紀第十一(4)

劉震云同樣是生于1958年,河南新鄉市延津縣人。劉也有參軍的經曆,1978年複員後回家鄉在中學教書,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長期就職于《農民日報》報社。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表小說,以《官人》和《一地雞毛》成名,擅長創作描寫官場的現實主義小說,曾推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大容量的長篇小說《故鄉三部曲》(包括《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和《故鄉面和花朵》),著作甚豐,風骨奇特,文學地位高峻。

馮小剛在獨立導演領域的第一次成功,就和劉震云有直接的關系,靠著劉震云的劇本《一地雞毛》而執導同名電視劇並獲得巨大反響的馮小剛終于踏入了知名導演的行列。和王朔的都市青年生活的嬉笑怒罵不同,劉震云的作品多是帶有一些世故的小市民智慧的灰色幽默,在這個類型中,馮小剛同樣靠理解上的聰明和操作上的靈活將作品呈現得很夠火候。在劉震云"接替"王朔成為馮小剛的主要合作者之後,馮小剛仍舊做到了心領神會和努力學習的跟隨,他們的配合在2003年達到了高潮,他們共同構思和策劃的《手機》令馮小剛幾乎達到了他導演生涯的最高峰,無論從票房還是社會影響來說,這部電影都堪稱新時期以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化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街傳巷議,深入人心。

四、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賀歲電影《甲方乙方》的原名是俗不可耐的《比火還熱的心》,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這是一部雖然純藝術品質中等,但影響超級廣泛的電影。影片的誕生對馮小剛來說,具有三個重大的含義。第一,它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內地的第一部仿效香港模式制造的的商業化色彩濃郁的賀歲影片,由此,馮小剛也成為了中國內地賀歲片的開山鼻祖;第二,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使得周旋于中國電影界邊緣10余載的馮小剛一躍變成了主流圈中的翹楚人物,入室登堂;第三,由于電影的演職員字幕中對原著作者的故意隱去,致使馮小剛和王朔的友誼恩斷情絕,自此,馮小剛才真正進入了相對獨立的個人創作階段。

《你不是一個俗人》這部小說嚴格來說,並不是王朔主要的重量級作品,文本的結構隨意而又相對松散,里面的內容即興發揮和調侃玩笑的元素居多,形式上幾乎通篇全部是京味十足、油腔滑調的幽默對白,可以不誇張地說,小說原著不用經過太大的調整,就已經是一部比較合格的現成影視劇本了。

1997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不尋常的,對馮小剛而言,這一年則具有標志著脫胎換骨變化的重要意義。電影《甲方乙方》以馮小剛自編自導自演(電影中很重要的配角)的面目出現,並獲得了極高的市場評價和極大的利潤收益,使徘徊在二流層次的馮一躍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大牌電影人,從此進入了名導演的行列。客觀地說,馮自己在自傳中的關于電影原創署名的解釋不無道理也不難理解,但實際上,王朔和馮小剛的"訣別"很顯然並不會僅僅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細節處理上心照不宣的分歧。畢竟熟悉王朔作品和王、馮合作模式的人們大多都很清楚作品的真正來源。"決裂"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在于從最初合作時開始,王朔和馮小剛就並非是志同道合的伙伴關系。王朔外表溫和,骨子里冷酷到底的黑色幽默,其實和馮小剛的外在瀟灑、內里渴望世俗認可的謙卑在本質上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正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兩人在價值觀念上的南轅北轍,最終導致審美觀和鑒賞力上的水火不容並分道揚鑣,這顯然是注定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