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2節:混世錢王馮小剛本紀第十一(9)

北京市民的邊緣化政治聒噪是中國首善之區由來已久的風俗景象,古老皇城腳下的地理驕傲,貼近執政人群的自大情結,仿佛俯瞰全國的心理視角,明清故老遺風的悠閑機智,習慣根深蒂固的俐齒伶牙,這些都造就了中國近現代最擅長指手畫腳和喋喋不休的口才優越的人群。而在世紀末的中國,北京更是成為華人世界的中心,以京味對白為標志的中心文化率先在電視劇領域獲得最廣泛的關注,而在這股潮流之中,就有從美工奮斗上來做編劇進而當了導演的馮小剛。

從底層員工攀升到主創領導層的馮小剛的努力道路和京派文化逐漸成為徹底主流的步驟,兩者的節拍命運巧合般異常一致。隨著《渴望》、《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海馬歌舞廳》和《北京人在紐約》等電視劇的萬人空巷效應,以及王朔作品系列電影的首都"流氓"青年生活的自由瀟灑展示,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中國,百姓文化趣味和小資文化追求不約而同積聚于京城這個中心地點,馮小剛終于順應時勢,揭竿而起,占山為王。

細數馮小剛的成名力作,幾乎全部都是上述潮流和風格的催生物和衍生體,通俗幽默的口語化展現,家庭倫理的輕松化淡寫,流行元素的集中化翻炒,時髦關鍵詞的反諷化言說,主旋律意識的肥皂化歸結……在北京電視劇和王朔作品集的引導和指路之下,馮氏電影奇跡般閃電翻身上馬,一片坦途。

測——

出身普通的馮小剛,用極短的時間上升到文藝貴族的地位,和他機巧乖覺的市民性格是分不開的。先是對物質名氣的極端崇拜順應時勢,繼而是受文人狂放不羈的生活方式調教後的看破紅塵機警轉向,使馮小剛在京都文藝圈如魚得水,輕車熟路。

早年熱情洋溢的馮小剛具備很強的交際能力,在當時結識眾多文藝界名流的活動中,馮的低調和謙恭表現得非常明顯。成功後的馮導演,逐漸多了些許矜持和穩重,少了機智和幽默,當年的隨意豁達以及溫和謙遜也蕩然無存。

以美術愛好者起家的馮小剛聰明伶俐,靠結交文人朋友耳濡目染地成為了一個電影名人,大量的移植和轉化使他走上了把持流行電影快車道的捷徑,但是多年來對理論知識的漠視以及瀏覽和欣賞名作的間接經驗的匱乏,令馮欲再上一個台階時遭遇瓶頸,這也是他遲遲難以拿出"大作品"和人們普遍對他期望不高的原因之一。向張藝謀學習,以結實的名家范本做基礎,多做"加法"(目前他顯然還沒有到可以使用"減法"的資本),是他真正謀取突破的唯一道路。

馮小剛的未來取決于如下一點——是否能夠明智地選擇自己的創作方法,將決定他能否最終躋身第一流電影制作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