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1節:'四小名旦'與'四白蛇傳'

'四小名旦'與'四白蛇傳'

半個世紀前,經常發表戲曲動態文章的北京《立言相》,曾接到讀者來信建議:繼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之後,應該有個"四小名旦",經過評選,一致公推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張君秋四人。《立言報》負責人據此于一九四○年請李、毛、宋、張先後在京華的長安戲院和新新大戲院舉行了兩次合作演出《白蛇傳》,每人一折,被稱為"四白蛇傳"。宋演《金山寺》、毛演《斷橋》、李演《合缽》、張演《祭塔》。珠聯璧合、各展絕招,非常精彩。自此始,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便被觀眾公認為"四小名旦"。

這"四小名旦"履曆不同,各有所長。李世芳是山東掖縣人,十一歲入"富連成"科班學戲,先宗尚後轉梅,兼取尚梅之長。他扮相豔麗、柔媚,做工傳神,有"小梅蘭芳"之稱。一九三六年拜梅蘭芳為師後,藝事猛進,一九三八年出科,組班演于京津。張君秋是江蘇丹徒縣人,先拜師李凌楓,後又向王瑤卿和"四大名旦"學戲。他扮相俊秀,嗓音甜潤嘹亮,音域寬廣,音色純美,亦有"小梅蘭芳"之稱,演唱剛勁委婉,俏麗清新。毛世來是北京人,十一歲入"富連成"科班學戲,藝宗筱翠花,曾先後拜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為師,初演青衣,後改花旦,扮相嬌小玲瓏,戲路很寬。他精通武功,有的武生都比不上他。宋德珠是天津人,先在私人科班學戲,後考入北京中華戲曲學校,曾向程硯秋、荀慧生等人學藝。他的武功堅實,扮相嫵媚,以演武旦、刀馬旦為主,兼演青衣、花旦,挑班演于京津滬等地。

一九四七年李世芳罹難青島,宋德珠亦一時息影舞台,是年北京《紀事報》倡議再行新的"四小名旦"選舉,得到戲迷們的熱烈響應。當年八月一日開始投票,曆時四十五天,于九月十五日揭曉,結果張君秋名列榜首,毛世來居第二,陳永玲、許翰英新入選排第三、第四名。選舉後,四人又在華樂戲院同台合作演出"四白蛇傳",許翰英演《游湖借傘》、陳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來演《斷橋合缽》、張君秋演《狀元祭塔》。連演三天,場場爆滿,一時傳為梨園美談。張君秋也由此獲得了"祭塔旦"的美稱。

許翰英藝宗荀慧生,"文革"中作古;陳永玲原名陳志堅,曾住青島中山路三十號樓上,讀書時就酷愛京劇,拜王芸芳學旦,後考入北京中華戲曲學校學戲,藝宗筱翠花派,亦得到"四大名旦"的親傳。他如今年逾花甲,竟還能踩蹺演重頭戲《小上墳》、《醉酒》、《戰宛城》等,被稱為"集梅、程、尚、荀、筱絕技于一身"的"中國名旦"、"花旦之魁"。台灣影後林青霞、名伶魏海敏暨港上名票鄧宛霞等,均為他的學生。

瑣憶京劇女武生

近年,梨園界出現幾位女武生,深得人們的贊賞。知名的有甯夏京劇團的前鑒,河北梆子劇團的裴豔玲,上海京劇院三團的潘瑛和武漢漢劇院的鄧敏等。

過去在女演員中能串演武生戲的也大有人在。我看過白玉薇串演的孫悟空,言慧珠串演的《連環套》中的黃天霸。云南京劇院的關肅霜則更是文武全才,武生戲能串演《八大錘》之陸文龍,《金錢豹》之豹精,《三岔口》之任堂惠等。

早期活躍于北京舞台上的女武生,最有名氣的當推于紫云。她的短打戲有《惡虎村》、《四傑村》、《花蝴蝶》等三十余出;長靠戲有《冀州城》、《挑滑車》等二十余出;文武老生戲有《潞安州》等。其扮相英武,武功紮實,起打勇猛,而且嗓音圓潤、明亮,唱、白均頗有韻味,為當時女伶中的佼佼者。

稍後的女武生有趙紫云,曾搭劉喜奎班演唱,也常與劉配戲。她扮相英武,凜然有丈夫氣。

再一傑出女武生為梁春樓。她起打猛烈火暴,動作如疾風驟雨,幾令人不敢直視。拿手戲如《金錢豹》、《夜戰馬超》、《戰冀州》、《挑滑車》、《白水灘》等,稱絕一時。

二十年代,還有一位活躍于濟南舞台上的女武生筱月山。她體型較胖,演《鐵公雞》之張嘉祥,斜露半邊膀子,氣勢■猛,翻打撲跌,無所不能。"開打"時真刀真槍,火熾驚險。

三十年代,在濟南等地的女武生韓月樵,能演《長坂坡》、《四傑村》、《連環套》等戲;《挑滑車》更是她的佳作。

四十年代活躍于山東青島、濰坊、淄博、濟南等地舞台上的女武生有王虎宸(原名樊斌卿),能演《驅車戰將》、《臥虎溝》、《四傑村》、《連環套》及《八大拿》等戲;勇猛矯健,走"掃堂"、"旋子",又沖又帥。演《淮都關》耍大刀背花,風掣電閃,動人心魄。

此外,沈陽文武生陳麒麟,扮相英武,身材高大,嗓音洪亮,曾與袁世海合演《連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