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0節:汪笑儂、李洪春聯袂演出

汪笑儂、李洪春聯袂演出

汪笑儂是清代末年一位出身滿族的京劇演員。他生于一八五五年,卒于一九一八年。在笑儂並非京劇科班出身,而是個"下海"者,當京劇演員前是舉人出身,做過兩任知縣。他在官場上被人參倒後,不以失官為意,反以演戲為榮,正式"下海"。

汪笑儂"下海"後,不僅登台演戲,而且編演了許多時裝新戲。其中有一出名為《采茶奇案》。這出戲說的是大哥懷疑兄弟與自己的妻子有奸,酒醉誤入茶館,殺死賣茶母女;回家後見兄弟正在讀書,方知錯殺了人,不久就被官府捉拿。在這出戲中,汪笑儂演弟弟,名伶李洪春演大哥。李洪春時有"活關公"之譽,唱做俱佳。這兩位名角聯袂演此劇,檔次很高,然而卻鬧了許多笑話。

他們演出那天,正趕上下大雪,偌大的戲園子里,只賣出九十多個座。劇中有一場戲叫"哭監",內容是弟弟到監牢中探望大哥,痛哭不止。扮演弟弟的汪笑儂有一段"二六"板唱腔,共一百多句唱詞,要唱很長時間。汪笑儂這一唱,沒完沒了,可把坐牢的李洪春扮的大哥凍壞了。在場上,汪笑儂穿的是皮襖、馬掛、棉鞋,他不緊不慢,暖暖和和地唱;李洪春穿的是單布罪衣、罪褲、草鞋,坐在那里哆里哆嗦地聽著,冷得動彈不得。

等汪笑儂把一百多句唱完,李洪春本應接唱兩句:"好漢做事好漢來應下,勸兄弟不必淚如麻。"這段戲就算告一段落。可是,當時李洪春心想:汪笑儂你也真夠損的,你穿得暖暖地大唱特唱,我受得了嗎?再說我的手銬、腳鐐都是真家伙,冷冰冰的。台下總共就那麼幾十個人,你不會少唱點嗎?李洪春想到這里,越思忖越有氣,便有了主意:你汪笑儂不是"大唱"嗎?好!我也不"小唱"!于是,等汪笑儂剛一唱完,李洪春馬上叫板:"兄弟啊!"打鼓的一聽,李洪春要來"流水"板,馬上開點子,李洪春現場編詞,唱了起來——

兄弟二人困監衙,勸兄弟不必淚如麻。都只為我與你嫂子把架打,你不該勸架不公向著她。因此上我怒氣不息離家下,去到那酒肆之中細盤查。只吃得醉醺醺又聽譙樓更鼓打,左思右想火上發。也是我手拿著刀一把,只吃得醉模咕咚,糊里糊塗,馬馬虎虎錯把茶館母女殺。天不容被官拿,弟兄二人困監下。好漢做事好漢來應下,勸兄弟不必淚如麻。

在這段唱中,最後兩句與原戲詞完全一樣,只是前邊一大段為現編現演。雖然如此,因編得得體,還是博得台下這九十多名觀眾一片喝彩聲。

戲演畢,二人到了後台,汪笑儂生氣地問李洪春:"你怎麼編出這一段來?"李洪春見汪笑儂生氣了,便笑著說:"大爺,這出戲你賣派的地方是唱腔,我得捧捧你這出戲,才多喝了幾句,失禮了。"汪笑儂聞之,無奈地罵了李洪春一句,也就算了。

四大名旦的競爭

二十年代以後,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曾經開展一場編演新戲的競爭,使京劇舞台五彩繽紛,好戲連台。他們編演的四"紅"、四口"劍"等劇目,在社會上廣為傳誦,使戲迷們大飽眼耳之福。

這四位京劇藝術大師雖然同演旦角,但風格迥然不同:梅派端莊華貴,程派含蓄深沉,尚派婀娜剛健,荀派嫵媚活潑;他們在藝術上推陳出新,各人獨樹一幟,互不相讓。

這一時期的競爭是以四"紅"拉開序幕的。所謂四"紅",是指以"紅"字為首的劇目。梅蘭芳率先推出《紅線盜盒》,接著程硯秋創演了《紅拂傳》,尚小云創演了《紅綃》,荀慧生創演了《紅娘》。很快,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紅"熱。

不久,四大名旦又推出以"劍"字為尾的劇目。梅蘭芳演出《一口劍》,程硯秋推出《青霜劍》。在梅、程密鑼緊鼓之際,橫里殺出尚小云,推出《峨嵋劍》;荀慧生將劍加倍,推出《鴛鴦劍》。這樣,四"劍"寒光閃閃,京劇舞台又起高潮。

"劍"熱一過,四大名旦又各自演了一出帶有旦角"反串"小生行當的戲。梅蘭芳首先上演《木蘭從軍》,程硯秋上演《聶隱娘》,尚小云上演《珍珠衫》,荀慧生上演《荀灌娘》。

當然,四"紅"、四口"劍"和四"反串"的相繼出現,既不是偶合,也不是湊趣,而是四位藝術家明顯的藝術競賽。這次競賽促進了四大名旦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也促進了京劇事業的繁榮。

四大名旦雖然在舞台上互為競爭對手,在台下卻是摯友。程硯秋曾師從梅蘭芳,所以即使後來成名了,對梅蘭芳仍是恭恭敬敬,禮貌有加。而梅蘭芳也不以師自居,他欽慕程硯秋在《金鎖記》中的表演和唱腔,逢人便說他演這個戲不如程硯秋,並真的放棄了這個戲。尚小云原來的拿手傑作是《楚漢爭》,但一俟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出來之後,他自歎弗如,在傳授弟子技藝時總是直言勸誡:"這個戲要學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