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4節:張伯駒與余叔岩(2)

叔岩教張伯駒戲之多,實獨一無二;而且授之殷殷,亦非常人所及。張伯駒向余叔岩學第一出《奇冤報》時,正值叔岩應天津劇院演出,主動提出偕伯駒同往,一路說《奇冤報》反調。天津演出畢■一同返京,即排練身段,穿上厚底靴,走台步,滾桌子,之後又在飯莊演唱。另外,伯駒從叔岩學《戰樊城》和《奇冤報》時,叔岩特意演出此二劇于開明戲院,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各演一出。友人有不知此中奧妙者,煩而勸演他戲,叔岩不應,仍第一日演《戰樊城》,第二日演《奇冤報》。伯駒曾回憶道:"專為予看,甚可感也。"

一九三七年春,正值伯駒四十歲生日,叔岩倡議以演劇為歡,另因頭年河南發生旱災,伯駒表叔李鳴鍾將軍亦倡議以演戲募捐賑災,于是同時並舉演于隆福寺之福全館,本文開端引用之挽聯中的上聯即指此事。

開場為郭春山《回營打圍》,次為程繼先、錢寶森《臨江會》,當時因梅蘭芳未在京而請其高足魏連芳演《女起解》,接下去是王鳳卿、鮑吉祥之《魚腸劍》,楊小樓、錢寶森之《英雄會》,于連泉、王福山之《丑榮歸》、《小上墳》,雖說是極一時名伶薈萃之盛,但大軸卻是《失空斬》,而此中之主角諸葛亮則由張伯駒飾演,其他配角都是顯赫名伶。王鳳卿飾趙云,程繼先飾馬岱,余叔岩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陳香雪飾司馬懿,錢寶森飾張部等,當時消息、照片通載各報刊,轟動九城,稱"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張伯駒為此感懷賦詩:"羽扇綸巾飾臥龍,帳前四將鎮威風。驚人一曲空城計,直到高天盡五峰。"更有趣者,當年譚鑫培曾陪余叔岩演過王平,而今余叔岩又陪張伯駒演王平,堪稱一梨園佳話也。

余叔岩夙患溺血病,自此次演出後,病情加劇。先經法國醫院診為膀胱瘤,割治半年後複發,又經協和醫院割治,于小腹通一皮管作尿。一九四二年重陽後,伯駒四十五歲時,日寇侵華瘋狂,社會更加混亂,擬將所藏國寶晉陸機《平複貼》和隋展子虔《游春圖》等隨身縫被奔赴西安。行前一日晚,往視叔岩,見狀,知叔岩病不能愈,此為生離死別之最後一面。伯駒只好作尋常語以慰藉,不言離京事,恐說出彼此難免慟哭。但師友一場,伯駒終抑制不住,淚要奪眶而出,便轉身佯裝如廁偷拭之,複轉來閑聊兩小時方悵然離去。

次年三月,伯駒在西安隴海鐵路局觀戲,偶遇上海《戲劇月刊》主編張古愚,云翌日即回上海,便托其帶給陳鶴孫一信,信大致內容是:預料叔岩兄病凶多吉少,不能久長,茲擬好挽聯一副,如其去世,務望代書送至靈前為感。聯云:譜羽衣霓裳,昔日悲歡傳李嶠;懷高山流水,只今顧曲剩周郎。兩個月後,接鶴孫回信,道叔岩已于五月十九日仙逝,將換聯書好送到了靈前,伯駒由是而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