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3節:張伯駒與余叔岩(1)

張伯駒與余叔岩

近代著名收藏家、詩詞家、戲劇家和書畫家張伯駒先生在一九八二年逝世時,其表弟李克非寫了一首博得眾口稱贊的挽聯,聯云憶當年福全樓館,粉墨登場演臥龍,步叔岩余韻,堪稱千古絕唱;看近歲叢碧山房,群賢同觀平複貼,附士衡驥尾,無愧萬世留墨香。

張伯駒一生有兩件最得意事,一是京劇從師余叔岩,一是得晉陸機《平複貼》收藏。上聯即概括前者,後聯即概括後者。

余叔岩出生于梨園世家,其祖父余三勝,工老生;其父余紫云,工旦角,為清末"同光名伶十三絕"之一。余叔岩自幼受家庭熏陶,七歲便開始登台,以童伶獲"小小余三勝"之譽。時"同光十三絕"之一的名伶大王譚鑫培正紅,藝名"小叫天",有"滿城爭說叫天兒"之贊語,另有"無腔不宗譚"之說,故余決心學譚。但譚向不收弟子,所以無緣拜師,便只好每有譚戲必看,偷記工尺、腔詞及做派等,並向譚之打鼓佬、檢場、配角、院子、龍套等請益。為表示矢志向譚學習,將書齋更名"范秀軒",因譚號"英秀",取其以英秀為師表耳。

余叔岩聰明勤奮,悟性又好,尤譚鑫培之云遮月嗓,學之極像,故愈唱愈紅。後傳至譚鑫培耳,聽後果覺不錯,便將余叫至家中,稱贊道:"你學我算學到家了,明兒我捧捧你,陪你唱一出《失空斬》,你來諸葛亮,我來王平。"不久果然與余叔岩合唱了一出《失空斬》,這也算譚金培對余叔岩最大的恩賜了。

張伯駒結識余叔岩是袁世凱子袁寒云的引薦。原來張家與袁家籍貫皆河南項城,系表親關系。張之父張振芳乃袁寒云之五舅,張稱袁為表兄。張振芳是前清進士出身,光緒年間曾作長蘆鹽運史,卸任後創辦鹽業銀行。時張伯駒任鹽業銀行董事兼總稽核,平素雅好余戲入迷,結識余後,經常請余到自己的"叢碧山房"做客,余因在鹽業銀行存款,也經常請張到"范秀軒"說戲,二人頻繁往還,除京戲外,在文物、書畫、金石、收藏等方面亦多共同愛好,因此促膝傾心,關系非同一般。

余叔岩本亦不收徒,後偶收亦寥寥,僅楊寶忠、孟小冬、李少春等數人。且教戲極保守,就連卓有成效之女名伶孟小冬,據說也僅給她說了"三出半",即《捉放曹》、《失空斬》、《搜孤救孤》和《紅鬃烈馬》一折,但對張伯駒卻是青睞有加。

張正式從余學戲時已三十一歲,每日晚飯後去其家。叔岩飯後吸煙過癮,賓客滿座,子時之後始說戲,常■夜三時歸家,如是者十年光景。張伯駒曾自豪地說:"叔岩戲文武昆亂,傳予者獨多!"不為妄言。曾有詩記此:"歸來已是曉鍾鼓,似負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亂皆不擋,未傳猶有太平橋。"據張伯駒在《氍毹紀夢詩》中記述,余叔岩先後授張戲有:《奇冤報》、《戰樊城》。《長亭》、《定軍山》、《陽平關》、《托兆碰碑》、《空城計》、《群英會》、《戰宛城》、《黃金台》、《武家坡》、《汾河灣》、《二進宮》、《洪羊洞》、《賣馬當锏》、《斷臂說書》、《捉放宿店》、《戰太平》、《鳳鳴關》、《天水關》、《南陽關》、《禦碑亭》、《桑園寄子》、《游龍戲鳳》、《審頭刺湯》、《審潘洪》、《朱痕記》、《魚腸劍》、《法場換子》、《上天台》、《天雷報》、《連營寨》、《珠簾寨》、《摘纓會》、《盜宗卷》、《伐東吳》、《四郎探母》、《青石山》、《失印救火》、《打漁殺家》、《打棍出箱》,另有《■蠟廟》之褚彪,《回荊州》之魯肅,《失街亭》之王平,《別母亂箭》、彈詞等,此中其他未排身段及零段之唱尚未計。為什麼"未傳猶有太平橋"呢?叔岩曾對伯駒說過:"過橋一場,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敵將一槍刺前胸,須兩手持槍硬僵尸摔下。飾敵將者、檢場者皆須在行,否則易出危險。"是以未傳,可見余對張傾盡心力,備極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