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1節:胡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7)

胡適母親像

不久因為甲午兵敗,沒落的清政府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帝國主義。胡鐵花在內憂外患下含恨于廈門撒手人寰,留下年輕的妻子和尚在繈褓的胡適,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胡適母親馮順弟23歲的虛齡就開始守寡,拉扯著胡適長大成人,其中無盡的辛酸自不待言。而在台灣的這段短暫時光,對胡適的母親來說,是其一生和丈夫在一起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她對愛情唯一的記憶。

所以胡適對台灣飽蘸著深厚的感情,其間滿載著他對父親母親和自己幼年的無盡回憶。

1952年在去台南演講時,胡適到幼年居住過的一處遺址,親手植下一棵榕樹,寫下"維桑與梓,畢恭畢敬。六十年前曾隨先人寓居此地。今日重游,蒙諸老兄弟姐妹歡迎,敬紀謝意"。並深情地題下"游子歸來"四個字。在台南各界設的歡迎宴會上,胡適說:"今天回到第二故鄉台南,願以台南市民身份,將來再回來看看自己手植的榕樹。"沒過多久,胡適如己所言,回到了他的第二故鄉台灣。

胡適于1958年4月2日離開美國,在這個溫暖的春日結束了他漂泊的寓公生活。胡適回台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是蔣介石一手圈定的,這是一個地位非常高,領導台灣科學與人文發展的重要職位。胡適到台灣定居的消息一經傳出,台灣即刻沸騰了。那天機場官蓋云集,八十高齡的于右任也拄著拐杖同"副總統"陳誠等大員前去迎接。胡適一下飛機,就被台灣的熱情所包圍。胡適自己戲稱像做新娘子一樣。

在台北文獻委員會歡迎會上,台灣老學者黃純青驕傲地說:"台灣確是胡適博士之識字發祥地。"胡適聽後感慨萬千地說:"黃(純青)說我是台灣人,的確台灣是我的第二故鄉,幼年時我曾在台灣住過一年又十個月。"不過,胡適的話雖如此說,但他自己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他在晚年會回到這個面目全非的故地。而且這"半個台灣人"最後死在台灣,並埋骨于離他桑梓之地徽州千里之外的孤島。

胡適到達台灣後,對他父親的蹤跡一一探尋憑吊。可惜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很多遺跡已變成荒丘而不複存在,使得他為不能獲悉當年而深感遺憾!不過父以子貴,台東縣府為了紀念胡適父親蒞縣,把火車站前的光複路改為鐵花路,並在1961年落成的台東"忠烈祠"中把胡鐵花牌位也入祀其中。胡鐵花如果地下有知,也應以自己的幼子為豪。

然而同樣為人之父,胡適的小兒子胡思杜卻沒能讓他父親感到那麼幸運。胡適在台灣時聽到了小兒子胡思杜在大陸"反右"運動中自殺了,開始還難以相信,以為可能是一種惡意的謠言。年初曾有友人說胡思杜被送到東北,所以他還打電話勸江冬秀不要輕信。很快噩耗被證實,胡思杜于1957年9月21日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