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3節:傅斯年歸骨于田橫之島(10)

傅斯年寫下"歸骨于田橫之島",筆墨之間滿蘸著田橫五百士的悲壯,字句之中彌滿了淒愴之感。沒想到傅斯年竟一語成讖,最後真的埋骨于這片遠離大陸的孤島,所以屈萬里曾建議將這七個字刻在傅斯年的墓碑上。

元氣淋漓滿台大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灣大學校長,並繼續兼任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職務。台大此後在傅斯年披荊斬棘引領之下,成為了台灣的最高學府與學術中心,並以豐富的研究資源以及自由的校風而聞名。假如沒有傅斯年,台大在那樣動蕩的時局中,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奠定一個現代大學的基礎,並如日中天地發揚光大,的確是難以想象的。

傅斯年當初接手這個燙手山芋時,台大無疑是個人人望而生畏的爛攤子。台大是以始創于1928年的台北帝國大學為前身,乃日本殖民台灣時代所建立。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經過半世紀的異族統治,終于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桎梏,從侵略者手里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國民黨政府接管了台北帝國大學,並于1945年11月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

當時中國大地戰云密布,兵馬倥傯,注定民國政府對台灣政治、經濟的重建心有余而力不足,動蕩的局勢波及到台灣島內,使得島內出現貪汙橫行、物資短缺等亂相。可想而知,這時的台大日子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加上學校里管理紊亂、學潮迭起,辦學經費不能及時足額到位,連師資都很匱乏,各種問題亂成一鍋稀粥。

台大校長也像走馬燈似的頻繁更換,三年換了三個校長。第一任校長羅宗洛原是中研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抗戰結束後,他被派往台灣接收台北帝國大學,並將其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他上任後百廢待興,建設經費短缺,日籍教師都已撤回,國內教授又聘請不來,校務、教學工作無法上軌,百般無奈之下,于1946年8月辭職回去繼續當他的植物研究所所長了。

第二任校長陸志鴻來後,台大經濟入不敷出,工作無法開展,他面對荊棘叢生的問題知難而退。

第三任校長是著名化學家莊長恭,于1948年6月到達人地兩生的台灣。他原想辭退一批與當時權貴有裙帶關系的教師,但當即遭到當局的反對,面對日趨反動的環境,無奈的他不願意留在孤島之中,毅然在1948年底返回解放在即的大陸。

台大的幾任校長中,任期長者不到兩年,短者僅數月。校長頻繁易人,校務工作很久未能步入正軌。傅斯年到任之前,莊長恭只讓學醫學的杜聰明來代理校長。杜聰明這位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精于科研,卻在大學管理方面束手無策。

傅斯年上任後跟李書華抱怨道:"弟到此辦此一大學,真正上當,大概說來:辦一新大學容易,改革一個舊大學難。弟在北大任內,多是老朋友,吵架固多,辦事也有甚愉快處,此地是'接受別人的雜牌隊伍'。基于政治形勢,此地請人大不易也。簡直請誰誰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