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5節:徐複觀擎起這把香火的猛士(2)

徐複觀像

事情雖算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但蔣介石在自己王朝行將崩潰的前夕,很自然想起多次誠心誠意提醒過自己的部下。亡羊補牢,猶未晚矣!蔣介石自我反省道:"為政二十年對于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後……"在1949年3月的倒春寒中,病急亂投醫的蔣介石在溪口蔣家老宅召見了老部下徐複觀。受命于危難之際的徐複觀雖然感覺大勢已去,其內心也早想退出讓他厭倦的現實政治,但領袖的招呼不能不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徐複觀從廣州風塵仆仆地趕赴奉化面見蔣介石,並在溪口陪侍蔣介石住了四十多天,系統起草了一個"中興方略草案"。

在這個所謂的"中興方略"里,徐複觀拋棄當年提出的以勤勞大眾為主體的方案,試圖團結一些知識分子。他企望能使三民主義與民主自由融合、三民主義的信徒與自由主義者合作,不只是注重拉攏幾個人,而是想把自由民主精神注入到國民黨內部來,一洗黨國的沉疴。徐複觀此前的文化研究已促成他政治思想的變化,這樣的政治改組的理念讓他在腦海中又開始憧憬出一幅美好的藍圖。然而畢竟是書生意氣的救國方略,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的不堪一擊。

徐複觀沒能夠給行將就木的國民黨開出一劑起死回生的良方,這根本不是他的思想或 者方案高明與否的問題,曆史的大勢所趨終究是他個人難以阻擋的。他徐複觀縱有回天之力,也無法挽舊屋于欲頹。這次政治理想的徹底失敗,無疑讓他感覺到對政治的筋疲力盡。徐複觀覺得回歸書齋才是他的本性,所以他向蔣介石申請港幣9萬元,創辦《民主評論》雜志。

徐複觀為何莫明其妙想到辦雜志?其實早在1946年他就創辦過《學原》雜志。因為經常叨陪末光的緣故,他有機會接觸了很多國民黨黨政高層人物,他發現蔣介石周圍很多是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徐複觀一向火力十足地批評國民黨腐敗無能,而國家民族幾乎無才可用。有天他突發奇想,單純地認為可能國家人才藏在黨政軍之外的學術界,因為人才基于學術,那麼最高學府里的大學老師自然有不少是飽學之士,可備國家的緩急之用。他自己先前想當大學教授而沒能當上,所以他對大學教授評價非常之高,認為這些人才有真才實學,是血性良心結合在一起的國家元氣。于是在徐複觀內心所蘊蓄的20年的憧憬,及由對時代責任感而來的迫切期待,使他急于想和這些先生們通通氣。

隔行如隔山,徐複觀丘八出身,憑什麼和自命清高的大學教授們來往呢?于是他想出辦一個學術性的刊物作為通向大學教授間的橋梁的權宜之計。1946年他乘抗戰結束裁軍減員之機退役,隨後籌資辦了《學原》雜志,以倡導學術,集合人才,刷新吏治,鞏固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為主旨。《學原》的經費是由蔣介石撥款專項支持。時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的陳布雷是徐複觀的頂頭上司,兩人關系非同一般。雖說徐複觀對國民黨的批評直言不諱,但蔣介石與陳布雷都知此人忠心可鑒,基本都認同他真實而不失尖銳的觀點。徐複觀把計劃辦一本雜志,並需要一億元款項的事情告訴了陳布雷,陳表示現在財政正是緊張,建議他申請五千萬元。徐複觀決意按原定一億元數目呈上後,蔣介石出乎意料地讓屬下照單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