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們的生活輕松了,還是沉重了 第8節:一個兩難的選擇-中國"安樂死"第一人(3)

王明成希望"安樂死",也有經濟方面的原因。王明成的家庭條件一般,住院半年多,醫院的催賬單上往往第一個就是王明成,他已經欠了三萬多元醫藥費,兒子剛上大學一年級,也要花很多錢,而王明成夫婦雙雙下崗,每月只有城市低保230元,無異于杯水車薪。對他們來說,醫藥費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吳麗榮根本顧不了那麼多,只能先給丈夫治病。這是一個賢惠、堅強的母親和妻子,自從丈夫住院後,她就一個人在醫院全程陪護,她在病房放了一口小鍋,每天給丈夫做些愛吃的,自己則到醫院食堂隨便吃些,晚上就在病房支上一張床,晚上隨時准備起來伺候王明成大小便。就像王明成自己說的"安樂死"能解除自己的痛苦,家里也不必再花錢進行這種無望的治療。也許,"安樂死"是結束他這種痛苦而又無奈的生活的唯一途徑吧。

2003年7月2日,王明成突然主動提出要出院回家。王明成的妻子非常難過,她知道出院就意味著王明成的生命可能會加速結束,她多麼希望丈夫能多陪她一段時間,丈夫走了,這個家還怎麼算完整呢!可是,王明成意志堅決,最終他們在醫院開了3天的藥,于7月4日下午回到家中。藥用完了,吳麗榮趕緊又買了回來,一直到王明成最終去世,藥品實際上沒有斷,維持治療一直在持續。

2003年,8月3日凌晨3時30分,王明成在家中停止了呼吸,永遠離開了人世。直到最後一刻他也沒能像母親那樣實現"安樂死"的願望。

王明成走了,在親人為他的離開悲痛之時,他也給人們留下了"安樂死"這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如果不是當事人,可能很難理解忍受病痛折磨的人的痛苦,那種痛苦生不如死,不能單純用有沒有勇氣來形容。尤其是對一些癌症晚期的人來說,他們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目前來講,腫瘤是世界性的難題,中晚期能根治的機會就相對很少了。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20年全球癌症病人將增加到1470萬人。我國每年有160萬人患癌症,近130萬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據醫學專家介紹,癌症晚期的病人,如果營養維持得好,各方面都注意得好,病人存活10天、1個月、2個月、3個月都有可能,但是沒有必要讓病人忍受這麼大的痛苦才死去,生命質量極低。任何人經曆那種狀況都會同意"安樂死"。除了疾病,《新華每日電訊》專稿《巴金的痛苦》則向我們揭示了高齡老年人的痛苦和需要。文章指出,文學大師巴金因高齡而身心都飽受折磨,自認為"長壽是一種懲罰"。1999年2月,他對准備給他手術的大夫說,不要用藥了,"安樂死"吧。被家人和大夫拒絕後他很難受,認為"不尊重他"。讀這篇文章的人無不動容。然而,站在冠冕堂皇的倫理的立場,誰敢?誰又願看著一代大師被人為地提前結束偉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