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們的生命珍貴了,還是脆弱了 第56節:"複制"生命-中國"克隆"第一人(1)

"複制"生命——

中國"克隆"第一人

克隆,在世紀之交變得紛紛擾擾,對生命的"複制",是人們對生命的珍視,還是使生命變得廉價?我們苦苦思索——編者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複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都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其實,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分為二地辨證來看。克隆技術也是這樣。一般來講,人的複制,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問題,更別說複制像希特勒一樣的戰爭狂人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了,但是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于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或者將克隆技術用于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是禍是福就看人類如何舞動這把克隆之劍了。

克隆技術廣為人知,要從克隆羊"多利"算起。多利于1996年7月5日出生,于1997年2月23日被介紹給公眾,它是羅斯林研究所與英國PPL醫療公司共同培育的,是世界上首只成年體細胞克隆動物。繼多利問世之後,克隆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國科學家相繼克隆出牛、鼠、豬等動物。而中國對克隆技術的研究從很早就開始了。1963年,童第周用魚囊胚細胞核移植得到首批克隆魚,後又獲得遠緣克隆魚。但是,在魚類的克隆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的童第周不僅被媒體和公眾遺忘,甚至也被同行忽略了。他們的開創性工作沒有對世界科學產生應有的影響。可童第周仍然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克隆先驅"。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貧困,沒有錢進學校讀書,只能在家里邊做些農活,邊跟父親學點文化。直到17歲,他才在二哥的幫助下,進了甯波師范預科。後來,他又進入上海複旦大學學習,他非常勤奮,臨近畢業時,他已經成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要攀登生物學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艱苦的勞動。1930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後,他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從1934年起,他先後幾次在山東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今天,山東大學生命科學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與當年童第周在山大奠定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

提到童第周在克隆技術上做出的貢獻,不得不提到童魚。童魚,這種由童第周和美籍華人牛滿江合作研究培育的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證明,在核質雜種魚中性狀的出現不是完全受細胞核控制,細胞質也有它的作用,關鍵在于核、質間性質的差異程度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細胞核在異種的細胞質內,經過多次分裂和複制後,在生理或性質上有發生變化的可能。這一研究開拓了在發育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中一個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