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30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9)

這時,在莫斯科鄉村別墅度周末的葉利欽聞訊後立即返回市內,宣布莫斯科市實行緊急狀態,解除魯茨科伊副總統職務,並開除其軍籍。隨即調政府軍于10月4日晨7時包圍議會大廈,8時葉利欽終于下令政府軍發起炮火進攻。重型炮彈在議會大樓里頻頻爆炸,700名特種兵在T-80重型坦克和3架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攻擊下,攻下了白宮,迫使哈斯布拉托夫、魯茨科伊等人向政府軍投降。持續了一年多的兩權之爭,終于在葉利欽的重炮之下以議會的失敗而告終。

在葉利欽簽署了停止俄羅斯立法和司法機構工作的命令之後,俄選舉委員會宣布于1993年12月12日舉行新議會選舉和對新憲法進行全民公決。11月9日,葉利欽頒布了新憲法草案。這是一部總統制共和國的憲法草案,它賦予了總統至高無上的權力。12月l2日,新憲法草案獲得通過,總統制國家政治體制為葉利欽控制局勢提供了憲法保證。盡管葉利欽仍然面臨著諸多的難題,但根據這一憲法,葉利欽至少將在總統位置任期至1996年。

炮打白宮當然是民主政治下的越軌行為,但由于當時"兩個政權並立"的僵局已造成了混亂,此前的全民公決支持了葉利欽,加上事變時又是議會方面首先動武占領市府並進攻電視台造成流血,因此人們對民主俄羅斯發生如此悲劇雖然傷感,但對葉利欽的批評還是有限的。更多的非議是在經濟方面,主要在于以蓋達爾的"休克療法"開始的俄國經濟轉軌搞得很糟糕。

事實上,1992~1993年、特別是"白宮之戰"期間,不同的民意調查表明,這個時期葉利欽的聲望固然大大下降,但反葉的議會方面的民意基礎更差。政爭激烈、改革出現混亂與停滯、經濟大滑坡,成為這個階段的特點。

超級總統制:"新權威主義"帝國。從1993年10月白宮事件到1998年3月切爾諾梅爾金下台,為葉利欽時代的第三階段。

白宮事件後,葉利欽消除了"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通過總統集權的新憲法,使他成了"民選沙皇",俄羅斯政局出現了葉利欽時代最穩定的局面。葉利欽大權獨攬,但並未縮小政治自由。以俄共與日里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反對派,在白宮事件後僅兩個月便在第一屆杜馬選舉中大顯身手,使新杜馬的成員中葉的反對派比重甚至高于舊議會。然而,此時政治游戲規則已經改變:杜馬權力大為縮小,而反對派則從熱衷于政治斗爭轉化為主要從事議會斗爭。這兩點使這一階段的政爭相對溫和而有序,左派起家的議長雷布金與謝列茲尼奧夫反而比過去的"民主派"起家的哈斯布拉托夫更能與葉利欽和平相處。俄國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無民主而有自由"或民主少而自由多的"新權威主義"格局。加上經過10月事件考驗後,切爾諾梅爾金徹底倒向了葉利欽,受葉任用為總理達五年多,政府的相對穩定使其得以實行一貫的轉軌戰略。經過四年多的調整,俄國逐漸實現了從穩定財政貨幣到穩定經濟發展的轉變。俄國經濟在1995年趨于穩定,雖因1995~1996年間的"選舉戰"和車臣事件影響又有反複,但到1997年上半年,已首次出現了回升的苗頭。

然而,這個時期也是葉利欽銳氣失而暮氣升的時期。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挫折、動蕩與決斗,葉利欽在實現"新權威"式相對穩定的統治的同時,也從一個民主"闖將"逐漸變成了守成的政客,其政策與行事的價值取向逐漸為既得利益所替代,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各派別也由思想觀念的分野變為利益集團的分野。這一過程中,"新權威主義"下的轉型經濟為權力資本的興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所謂金融工業寡頭的壟斷勢力正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

東歐各國都發生了民主化、市場化與"激進改革",可是寡頭壟斷只在俄羅斯出現。其實,當代俄羅斯寡頭是由蘇聯時期的權貴階層或官僚階層演變而來的。正如世界銀行駐莫斯科代表處專家斯塔杜波羅夫斯卡婭所說:金融工業集團"通常都被理解為是在國家庇護下建立起來的一種組織"。換言之,它恰恰與"激進改革"要求限制國家干預的方向是相反的。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所副所長西蒙尼亞指出:所謂金融寡頭不是一般的官僚資本,而是"官僚國家資本主義"。在這種情形中,"官員並不非法占有國營企業的資本,而是在國營部門內部非法利用所有這一切"。他們"用各種形式上合法而事實上違法的方式把私人利益和國企活動聯系在一起",從而建立了"官僚資產階級對大型國營企業的控制"。蘇聯學者巴弗連科認為:"金融官僚資本並非私有制,而是由私人管理的國家所有制。"換言之,寡頭資本與其說是被不公平地私有化了的原國有資本,不如說是在市場條件下經營的國家資本,這些資本由于國家的民主程度不夠而被官僚控制並用以謀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