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69節:曆史與未來的"交鋒"(1)

曆史與未來的"交鋒"

"強勢"是一種統治力,或者說是力的分解與合成,也可以說是"政治力學",作用、反作用于民主與專制、傳統與現代、曆史與未來的"邊緣"。

沒有誰能夠像普京這樣將俄羅斯國家重要機器擺弄得這樣整齊和乖巧:與戈爾巴喬夫不同,普京不是在"拆"或者"建"國家機構,而是通過改變國家機器中的成分和部件達到"控制"的目的;與葉利欽不同,普京不是尋求一個國家機器與另一個國家機器相對峙和平衡,而是將所有國家機器都串聯起來形成政治合流。

新權威——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權威,是法的權威、合理性的權威和對人人平等的公共權威。

自由、權威、民主是現代社會的三個重要標志。

政治的主要內容是命令與服務,統治者之所以能發號施令,就在于他掌握號令國家機器的權力,並且有著個人的威望。服從是建立在對權力和權威認可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任何一個掌握或擁有權力的人,必須擁有使人服從的威信和威望。

在古代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政治權力和權威是通過打天下奪取政權取得的,其後繼者的權力和權威是靠血緣繼承獲得的,下級官僚的權力和權威的獲得除了有血緣因素,更多的是靠科舉考試和上級長官提拔委任獲得。在現代社會,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權力和權威主要通過民主選舉獲得。權力和威信結合起來,成為政治領袖的行政基礎。在這種意義上說,不管是東方古代的封建社會還是西方現代的民主社會,其政治形式都是權威政治。其區別在于權力和權威的獲得是靠什麼方式。如果是以軍功為基礎建立的權威政權,那麼這種政治便可以稱作"軍功權威政治",如果是以民眾選舉為基礎來執掌政權,那麼這種政治便是民主權威政治。

新權威——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權威,它不是曆史上以人的愚昧無知為基礎的神權,也不是以暴力和恐懼為基礎的專制王權,而是法的權威、合理性的權威和對人人平等的公共權威。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比較民主地產生權威,從而擴大權威的合理性基礎;二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通過民主這種"修槽"的機制來防止新權威淪為舊權威。

從新權威的意義看,"強勢"是一種統治力,或者說是力的分解與合成,也可以說是"政治力學",作用反作用于民主與專制、傳統與現代、曆史與未來的"邊緣"。

統治≠強權:治道的解析

從統治到治理:"矩陣力學"。近年來,世界政治科學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有了很大發展,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政治模式的變化,即由傳統的政府統治向現代的社會治理演變。

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改變了統治和治理的主題、結構、方式、過程和意義,對傳統的民族國家、國家主權、政府體制和政治過程提出了嚴重的挑戰,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政治生活。

超國家共同體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全球性的國際組織,像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基本形式包括區域共同體,典型的有歐盟、東盟等。民族國家的性質及其在人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發生重大變化。

從政治主體方面看,以政府為唯一主體的統治正在逐漸減少,而以公民和民間組織為主體的治理則在逐漸增多,人類所夢想的"沒有政府的治理"將在政治生活的許多領域中成為現實。

從政治制度方面看,民主、人權、法治正在日益成為全球的普遍價值,而專制獨裁則將失去其最後的存在基礎。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相伴隨的這一從統治到治理、從善政到善治的轉變過程,將同時發生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基本的層面上。

具體來說,治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治理意味著一系列來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會公共機構和行為者。2.治理意味著在為社會和經濟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存在著界限和責任方面的模糊性。3.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為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4.治理意味著參與者最終將形成一個自主的網絡。5.治理意味著辦好事情的能力並不僅限于政府的權力,不限于政府的發號施令或運用權威。

治理理論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全新的政治畫卷。治理社會意味著世界各國的政府並不完全壟斷一切合法的權力,承擔維持秩序、調節經濟和協調社會發展職能的既有政府組織也有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私人企業、利益集團和社會運動等其他的主體。它們一起構成了國家的和國際的某種政治、經濟和社會調節形式。這些主體相互依存,以共同的價值觀為指導,以達成共同立場為目標進行協商和談判,通過合作的形式來解決各個層次上的沖突問題。在這里,"參與"、"談判"和"協商"是治理的三個關鍵詞。

治理與統治從詞面上看差別並不大,但實際含義卻有很大不同。治理作為一種政治管理過程,也像統治一樣需要權威和權力,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這是兩者的共同之處。不同之處是,治理雖然需要權威,但這個權威並非一定是政府機構,而統治的權威則必定是政府。統治的主體一定是社會的公共機構,而治理的主體既可以是公共機構,也可以是私人機構,還可以是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強制與自願的合作。

治理與統治的區別還在于其管理過程中權力運行的方向不一樣。統治的權力運行方向總是自上而下的,它運用政治權威,通過發號施令、制定政策和實施政策對社會公共事務實行單向的管理。與此不同,治理則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它主要通過合作、協商、伙伴關系、確立認同和共同的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治理的實質在于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其權力方向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治理的出現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從人治到法治再到合作的演變。它反映的是一場人際關系的演變,角色的轉變。說到底,是民主參與的增多。

這種治道變革與否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衰。

1991年12月21日,在這個年份的最後十天,世界發生了一件令許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甯創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69年的蘇聯解體了。曾經一度稱霸全球的強大的蘇聯帝國,就像是一座高高壘起的積木,只是經人輕輕一點就在突然間轟然倒塌了。

戈爾巴喬夫用整整12分鍾讀完了他那份《告蘇聯同胞書》,讀到最後,他的眼睛濕潤,嗓子嘶啞,心里就像被無數只手劇烈撕扯著,幾乎讀不下去了。就在當天的19時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爾巴喬夫要把決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鈕"——一只裝有發射原蘇聯2.7萬枚核彈頭密碼的黑色公事包交給獨聯體武裝力量臨時總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轉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實況轉播的電視攝像機前,戈爾巴喬夫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西裝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帶簽字筆,他一時有些茫然。美國CNN電視廣播公司總經理湯姆·約翰遜先生及時為戈爾巴喬夫救了駕,他眼疾手快,從自己口袋里馬上摸出一支圓珠筆,迅速遞給了這位幾秒鍾後就要成為平民的總統。戈爾巴喬夫說了聲"謝謝!"當即用這根圓珠筆在放棄他任總司令之職同時把核武器控制權交給葉利欽的政令上快速簽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仿佛感到聽見了一聲巨響,並且都知道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突然間徹底倒塌了,從此後被分裂為15塊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