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民主的碎片 第91節:烏克蘭:天鵝絨革命(7)

亞努科維奇對待北約的態度,得到俄羅斯的好感。加入北約和歐盟原本是烏克蘭國家軍事學說的重要內容,2004年7月15日,烏總統庫奇馬簽署總統令,將這一內容刪除。亞努科維奇對此積極響應,他先于當月27日在基輔發表了烏克蘭尚未做好加入北約准備的言論。10月初,他又在對俄羅斯的訪問中公開表示,烏克蘭不需要加入北約。

亞努科維奇在莫斯科說:"現在不可能只在某一個區域建立安全體系,我們怎能不顧及鄰國的利益,比如俄羅斯。"

亞努科維奇許諾,一旦當選,他將致力于發展同俄羅斯的關系,將使俄語成為烏克蘭的第二語言,允許烏克蘭人擁有俄羅斯和烏克蘭雙重國籍。2004年的烏克蘭選舉對于俄羅斯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蘇聯四分五裂,許多俄羅斯人對此仍耿耿于懷,認為這是國家的恥辱,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和中歐國家都倒向了歐盟,美國也已經將影響力擴展到中亞地區,俄羅斯更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所以,對普通的俄羅斯人來說,"丟失"了與俄羅斯關系如此密切的烏克蘭,就意味著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降低到新低點。俄羅斯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也會把西方國家控制的烏克蘭視為致命的威脅。

烏克蘭西部與東部存在巨大差異。長期以來,烏克蘭社會東、西部對立情緒就比較明顯,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中則表現得尤為突出。亞努科維奇是烏東部、南部勢力的代表,受到俄羅斯的支持。尤先科則是烏西部、中部力量的代言人,得到了美國等西方勢力的援助。烏克蘭總統大選顯示,烏克蘭28個一級行政區中,亞努科維奇在10個東南部地區占絕對優勢,而尤先科在另外18個中西部地區完全處于上風。東西部曆史上的差異比較大,正是因為這種差異的存在,尤先科與亞努科維奇才會斗爭得如此激烈。

烏克蘭東西部的對立是有曆史原因的。在1939年以前,烏克蘭西部地區基本上在其他國家的版圖內。到蘇聯成立時,西部烏克蘭仍被羅馬尼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占據。後來,東、西烏克蘭先後加入了蘇聯,但社會地域分化卻延續下來。西部地區是烏通向歐洲的走廊,一直以農業生產為主,居民主要是烏克蘭族、波蘭族、猶太族、白俄羅斯等少數民族,大多信仰天主教。由于長期不在烏克蘭版圖里,這個地區的烏克蘭人脫離蘇聯,獨立要求曾經很強。而東部地區則是另外一種情況,接壤俄羅斯,是烏克蘭的重工業區,也是烏國民經濟的支柱。不但與俄羅斯經濟密切,人文也最相近,特別是頓涅茨克等東南部地區州,有很多是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亞努科維奇和尤先科正是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代言人,兩個人之間的總統大選使本已存在的東西部對立再次凸顯出來。

大選危機爆發後,利用這種地域文化差異,對抗雙方都抓住各自支持後盾,爭取談判的砝碼。除此之外,黨派之爭和權力之爭是對抗雙方之間分歧的實質所在。尤先科領導的"我們的烏克蘭"政黨聯盟不甘長期在野,一心要拿下總統一職。

支持尤先科的一些中西部地區州否認尤先科失敗,認為執政當局在選舉中作弊,表示如果非法的總統上台,他們將保留舉行地方全民公決的權利,以解決自治的問題。而東部則認為,中央選舉委員會的決定是合法的,亞努科維奇是合法當選的總統。一些東部州還威脅說,如果亞努科維奇不能出任總統,這些州將就地方自治問題舉行全民公決。位于烏克蘭東部、亞努科維奇曾經擔任過州長的頓涅茨克州的州長甚至提出,如果重新舉行選舉,而且尤先科獲勝,就建立從屬于烏克蘭的新聯邦國家——東南共和國。2004年12月1日,該州蘇維埃(議會)舉行臨時會議,決定2005年1月9日就在統一的烏克蘭框架內,賦予頓涅茨克州聯邦自治主體地位的問題舉行全民公決。

烏克蘭分化為尖銳對立的兩大陣營。頓涅茨克州這種可能導致國家分裂的言論和跡象,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應。庫奇馬總統、利特溫議長等國家領導人明確表態,堅決反對分裂國家的言行。波蘭等鄰國都表示,必須維護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必須通過合法途徑和平解決問題。

"通過法律手段和政治對話來化解危機"。烏政局劇烈動蕩並非偶然。兩大陣營發生對立的背景是兩位候選人在未來烏克蘭藍圖上存在分歧,亞努科維奇主張加強與俄羅斯的關系,而尤先科主張向西歐靠攏並爭取使烏克蘭將來加入歐盟。政黨聯盟"我們的烏克蘭"與當局在內政、外交、經濟、社會等領域都存在嚴重政治分歧。在反對派看來,只有該聯盟領導人尤先科當選總統,才有可能實施自己的政治和經濟綱領,促進國家的發展,讓烏盡早加入北約和歐盟。

這種分歧必然導致烏克蘭走向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