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民主的碎片 第96節:烏克蘭:天鵝絨革命(12)

烏克蘭是俄西部的戰略屏障。由于兩國經濟聯系密切,俄許多大財團搶灘烏克蘭,掌握著烏克蘭巨大的戰略資源,並在其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烏克蘭是世界上第6大戰略導彈生產國。擁有兩座主要的洲際導彈生產廠,即巴甫洛夫斯克州的"南方機械制造廠"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巴甫洛格勒機械制造廠"。2004年8月,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司令尼古拉·索洛夫佐夫公然宣稱,俄戰略導彈部隊正尋求導彈的制造商——烏克蘭南方科學生產聯合體合作,延長RS-20的服役時間。索洛夫佐夫稱,俄40%以上的戰略導彈生產設施留在烏克蘭,沒有這些導彈制造商的參與,延長這些導彈的壽命是不可能的。

天然氣是烏克蘭與俄羅斯關系發展的晴雨表。一方面,烏是能源短缺國,其天然氣進口主要依賴俄;另一方面,俄雖是能源大國,但其向西歐出口的天然氣要過境烏,並借用烏的天然氣運輸系統。烏天然氣運輸系統是僅次于俄的歐洲最大的運輸系統之一,是連接歐洲天然氣主產區和消費區的重要樞紐,具有戰略意義。烏天然氣運輸系統現在每年過境運輸天然氣1200億立方米,待進行現代化改造後,年運輸量將達1700億立方米,其中85%運往西歐國家。

烏克蘭是獨聯體中除俄以外的最大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科技發達,還是歐洲的糧倉。如果烏克蘭倒向西方,俄羅斯將失去最後的戰略屏障。烏克蘭曆代執政者一直深信,俄羅斯欲成為歐洲大國,首先便要牢牢控制烏克蘭。烏克蘭在蘇聯時代一直向莫斯科提供原料、工業產品和人力。俄羅斯一向把獨聯體看成是自己的戰略利益區,烏克蘭則是這一戰略利益區的重中之重。隨著美國在"9·11"事件之後進駐中亞,格魯吉亞發生"玫瑰革命",俄羅斯在獨聯體地區的勢力和影響受到嚴重威脅。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對普京也有很大意義。普京上台時誓言要重振俄羅斯的國際聲威,特別是加強對前蘇聯共和國的影響,但現實恰好相反。格魯吉亞2003年爆發的群眾運動,促成親西方領袖上台;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及愛沙尼亞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美軍又以反恐為名進駐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石油蘊藏豐富的阿塞拜疆仍仇視俄國;甚至連一度對俄國忠心的亞美尼亞亦已起異心。若烏克蘭尤先科上台執政,俄羅斯在區內便只剩下一名盟友,就是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普京進入總統的第二任期,盡管民望很高,但普京同樣無法在俄羅斯支持他的選民眼前將烏克蘭丟給西方。

俄羅斯在阻止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的努力失敗後,俄絕不允許北約再向其邊界推進。當烏克蘭在2002年5月正式宣布啟動加入北約的進程後,俄羅斯十分不滿。因為烏一旦加入北約,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將發生很大變化,俄自身的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俄加緊做烏克蘭的工作。在2003年1月舉行獨聯體國家元首會晤時,普京提議由烏克蘭時任總統庫奇馬擔任新一屆獨聯體國家元首理事會主席,隨後這一提議獲得通過。這樣普京就將獨聯體成立以來一直由俄羅斯領導人擔任的職務拱手讓出,可見用心良苦。

烏克蘭在北約東擴戰略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歐盟來說,歐洲大陸面臨著跨境犯罪、移民浪潮的威脅。這種情況下,烏克蘭與歐盟的接近,有可能使大陸的安全范圍從歐盟的疆界由立陶宛、波蘭、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向東擴展。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領土上就可以部署北約的軍事力量,就會對俄羅斯所有戰略力量構成實際的威脅,這對北約來講是再好不過的。

美國非常了解烏克蘭在歐洲地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同樣重視對烏關系。美國從未放棄遏制俄羅斯,對外戰略主要目的就是弱化俄羅斯,阻止俄羅斯重新恢複帝國的夢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阻止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聯合,把烏克蘭拉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勢力范圍。自蘇聯解體後,美國就千方百計地在這一地區提供援助,增加投資,積極擴大影響,扶植所謂的民主力量,實施削弱俄羅斯"勢力范圍"的戰略意圖。因此,2003年,美國在格魯吉亞推行"玫瑰革命"成功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烏克蘭。

烏克蘭的艱難選擇。布熱津斯基在他的著作《大棋局》里稱,烏克蘭是歐亞大陸"重要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之一。

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說:"烏克蘭是歐洲的地緣政治中心",它"有一個歐洲大國的分量","烏克蘭作為獨立的國家站住了,她沒有爬向俄羅斯。但是暫時也沒有跑到歐洲去"。意思是說,烏克蘭不僅自身重要,而且對美國、歐洲以及獨聯體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的影響更為關鍵。他的話說明了烏克蘭在追求地緣政治目標方面的兩難處境。

毫無疑問,獨立的烏克蘭首先必須走出俄羅斯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曆史傳統方面龐大、厚重的陰影,但是作為俄的近鄰,她又必須同俄羅斯建立平等、友好的國際關系。與此同時,烏克蘭獨立以來,從克拉夫丘克到庫奇馬總統,歐洲政策雖然有所調整,但在整體價值取向方面,仍然是"對歐洲心懷希望"。庫奇馬認為,這"不僅涉及搞好同中東歐國家大規模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而且涉及烏克蘭在不太久的將來加入歐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