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民主的碎片 第100節:烏克蘭:天鵝絨革命(16)

經過三次"圓桌會議",終于為尤先科取得了"翻盤"的機會:烏克蘭議會通過了解散亞努科維奇政府的決議,最高法院裁定第二輪投票結果無效,並決定12月26日重新舉行第二輪投票。布什總統對此感到高興,于12月9日打電話給波蘭總統和立陶宛總統,對他們斡旋的結果表示"歡迎"。隨後,這兩位總統前往華盛頓,同布什討論下一步在烏克蘭確保"公正"、"自由"選舉。美國還為第二輪重新投票又撥出300萬美元,並派更多的觀察員前去監督投票。烏克蘭反對派里應外合,不斷向當局施壓,迫使最高法院作出"第二輪選舉無效"的終審判決,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12月26日進行第二輪重投,議會作出修改憲法和總統選舉法、改選中央選舉委員會的決定。最後,庫奇馬在修改兩法的協議上簽字,並承諾和平交權。

對美國來說,通過領導人更迭,"水到渠成"地改變他國政權,使之符合美國標准,效果遠勝于美國派兵、用武力推翻。2003年,美國通過"玫瑰革命"把前蘇聯遺老謝瓦爾德納澤拉下台,2004年,在烏克蘭發動"橙色革命",使美對其具有絕對影響力,實現美國的地緣政治夢想和國家利益。

歐洲希望看到原東歐國家和獨聯體國家靠向西方,但並不希望看到一個分裂的歐洲。因此,歐洲與俄羅斯在關乎各自政治經濟利益的問題上,一直采取相互協調的立場。它雖然希望親西方的候選人上台,這樣烏克蘭將更快地加入北約。但如果烏克蘭走向分裂,歐洲就將面臨動蕩的危險。所以歐洲在烏克蘭危機加劇後,采取了積極的斡旋工作,調解的策略也比較平和,比如提出讓亞努科維奇和尤先科分享權力等。

俄羅斯從強硬轉向退守的無奈妥協。蘇聯解體後,在北約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俄羅斯一直將烏克蘭視為其西部地區的戰略屏障和"緩沖區"。一旦親西方的人上台,烏克蘭會加快加入北約的步伐,這將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利益。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變,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作為俄羅斯戰略依托的獨聯體被西方逐漸蠶食,格魯吉亞發生"玫瑰革命"後,烏克蘭總統大選的威脅不能不引起俄羅斯的警惕。

在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中,俄羅斯雖然不喜歡親西方的薩卡什維利,但對"銀狐"謝瓦爾德納澤也沒有多大好感。當時的俄外長伊戈爾·伊萬諾夫作為特使訪問格魯吉亞。正是在他的勸說下,謝瓦爾德納澤才同意辭職,成全了一場不流血的"玫瑰革命"。

俄羅斯在烏克蘭發生的事件底線,緩和局勢、確保烏克蘭的統一,更多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烏克蘭是俄羅斯抵禦北約和歐盟東擴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鏈中最重要一環。但現在獨聯體已經離俄羅斯設計的軌道越走越遠,一旦烏克蘭再徹底變為親西方的"橙色",俄羅斯的安全將變得毫無遮擋。所以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大選並越陷越深,實在也是迫不得已的事。

在錯失格魯吉亞後,對烏克蘭大選俄羅斯提前行動,從確定候選人階段就開始介入,並在不同場合公開支持庫奇馬總統的繼任者。但俄羅斯沒有考慮到的是,烏克蘭國內的局勢會發生如此劇變,美歐的出手會如此果斷。當歐洲人紛紛"空降"到烏克蘭,成為危機的主要調解人和庫奇馬的顧問時,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只能在一邊當觀察家。所以西方有媒體評論說,俄羅斯實際上將解決烏克蘭沖突的調解權稀里糊塗地拱手交給了西方。

對烏克蘭總統大選,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如果烏克蘭有一個親俄的政府,再加上白俄羅斯與哈薩克的盟邦,俄羅斯就能在其邊界上主導一個穩固的經濟聯盟,共享市場與經濟伙伴關系,不會讓俄羅斯孤單的被排除在歐洲聯盟之外。如果亞努科維奇落敗,就意味著俄羅斯疆界上的其他國家,包括阿塞拜疆、烏茲別克、哈薩克與白俄羅斯,可能會逐一淪陷在親西方的勢力之下。

面對西方的挑戰,普京也全力以赴支持亞努科維奇獲勝。先是批評西方情報機構在烏克蘭進行破壞烏俄關系的活動,後又接連與庫奇馬舉行會晤,不僅宣布烏克蘭公民今後出入俄羅斯不需出國護照和簽證,責成俄羅斯有關部門研究烏俄雙重國籍問題,還減少了向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的關稅,使烏克蘭一年就少付10億美元稅收。

普京的這些努力不是沒有效果,只是來得遲了些。如果幾年前就這樣做,這次可能就有更多的選民支持亞努科維奇。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人不斷抱怨,俄羅斯在能源問題上對烏克蘭施加壓力,在租借黑海塞瓦斯托波爾有關軍事設施、"分割"黑海艦隊等問題上侵犯烏的國家主權。在烏克蘭政治形勢非常複雜和嚴峻的2003年8月和9月,俄羅斯還在亞速海刻赤海峽與烏克蘭的劃界問題上單方面強行修築海壩,嚴重傷害了烏克蘭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