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失明的窗欞 第18節:田漢-細管里吹出的號角(1)

1949年10月1日,梅蘭芳站在天安門的城樓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見證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還擔任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京劇院的院長,肩負起為京劇事業培養後人的重任。

1951年,周恩來總理撥給梅蘭芳位于西城區護國寺甲1號(現9號)的一套住宅,據說這座宅院曾是清朝慶王府的一部分。梅蘭芳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一個十年。

梅蘭芳自1949年到1961年過世的這段時間里,從沒有吝嗇過臉上的笑容,這樣的笑容和過去那些年的笑容有著相當明顯的區別。在這段時間,梅蘭芳完成了他晚年的扛鼎之作-《穆桂英掛帥》,他下礦井、去朝鮮戰場前線慰問戰士、到農村,梅蘭芳從一名舊社會的伶人,真正成為一名人民藝術家。



護國寺街現在像條很多城鎮上都有的街道,坑窪的路面上不時被勤快的風帶起一陣塵土,三輪車晃悠悠地碾過地上沒有被掐滅的煙頭,過路的行人捂著嘴、眯起眼,快快地往前走,而很多走在這條路上的五顏六色的人,目的就是為了看一眼梅蘭芳紀念館。

這是一處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梅蘭芳紀念館》六個燙金大字,時時刻刻向路人昭示著宅院過去的主人在今天這個世界中的分量。老宅的青磚灰瓦平靜地接納每一個探視的目光,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使人結結實實的感受到了大師的藝術和人格魅力。透過臥室里的那面嵌滿了彩色的貝殼圖案的玻璃大鏡子,使人恍惚覺得里頭會再次出現梅蘭芳的模樣。

梅蘭芳的一生,像一場盛大的花期,身體內每一個細胞的花蕾都在天地間盡情地繁榮,他引來時間的澆灌,索性不理會隨時凋落的"現實",不受季節的牽制,時刻等待著世人前來采摘異常鮮豔、飽滿的美麗。

田漢-細管里吹出的號角

北京交道口地區,有條名字很奇怪的胡同-細管胡同。這條胡同有些年頭了,曾叫水塘胡同、堂子巷等,不知從何年何日起,改了這麼一個帶點洋樂器味兒的名字。在北京景山地區,還有一條小細管胡同,誰知道這兩條胡同有什麼瓜葛和糾纏。

細管胡同並不細,兩輛汽車在胡同內相向行駛很從容。胡同里晝夜人來車往,長年累月被推著搡著拉著拽著,陪著焗了紅頭發的外城勁歌熱舞。



細管胡同9號,是中國現代著名戲劇學家、詩人田漢的故居。大門左側的牆上,鑲嵌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白玉牌子。

故居是一座兩進院的四合院,高高的門樓,厚厚的院牆,像一艘躲過打撈的沉船,褪盡了當年漂亮的油彩,但卻有如掉光了樹葉的虯枝,繁衍出凋殘的美麗。

1956年,年近六旬的田漢攜妻帶子搬到這所房子里居住,隨同他一起入住的還有他八十多歲的母親。田漢漂泊一生,在細管胡同9號拋錨,自此再也沒有拉起出航的風帆。

田漢出身農家,與母親都對過去的鄉村生活有著濃濃的依戀。看著院子里的空地,他們就已經提前聞到了農家小院的泥土香氣。田漢與母親一道動手耕耘,在小園子里搭上葡萄架,栽了棗樹、梨樹等一些果樹,田漢的母親還在葡萄架邊種了一些絲瓜。一到秋天,這里就擠滿了瓜果的笑臉,樸實的風景在他的心里變成感情的雛形,和著田漢記憶里童年故鄉的狗吠和蟲鳴,一行行地滲進了他筆下的紙張。

田漢,原名田壽昌,1898年出生在湖南長沙東鄉一個普通農家。湖南是中國有名的戲劇之鄉,流行湘劇、祁劇、巴陵戲、花鼓戲等多種地方劇種。每到年節吉慶,總有戲班子進村演戲。田漢四五歲時,就迷上了皮影戲,那些由老藝人在幕後操縱的栩栩如生的彩人和小動物讓他看得如癡如醉。村子不遠處的土地廟里,每年秋收時節上演的娛神"木腦殼"戲,田漢每場不落。

田漢還經常隨祖父和外公到家鄉的洪山廟、金龍寺去看戲。回到家中他還不停模仿劇中的人物又唱又蹦的,引起了母親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