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失憶的瓦礫 第25節:忽必烈-橫空出世的帝王(2)

劉秉忠根據《周禮》前朝後市、左祖右廟的思想,在皇朝以北(今鼓樓一帶)設置了街市,在皇朝以東(今朝陽門一帶)設置了太廟,在皇朝以西(今阜城門內)設置了社稷壇。

1267年1月大都城破土動工,經過九年多的建設,于1276年竣工。

為建設大都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除了劉秉忠外,還有負責修築宮城的順天府官張柔、張宏略父子,負責修築大城的千戶王慶端,以及曲陽縣的石工楊瓊和阿拉伯人黑迭兒。

看來,忽必烈當年建都城並不搞種族歧視那一套,只要是人才,不論來自何方,也不管姓漢還是姓蒙,全打收條。

1271年,根據劉秉忠的上奏,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以示天的功能開始,成為創造萬物的根源,建國號為"元"。他的年號"至元",也是根據劉秉忠的奏請,取《易經》"至哉坤元",以示大地功能的開始、生成萬物的根源之意。

《元史》本傳記載:"'至元'四年又命秉忠築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秉忠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

忽必烈是一個拜倒在漢文化腳下的一代帝王。也就是在他完成定國號的那一年,他又下詔定都燕京,稱"大都",就這樣,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偉大都城在東方橫空出世。



忽必烈大帝這時管轄的版圖,東鄰日本海,西過多瑙河,南接越南,北達北冰洋,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龐大帝國。他每天威風凜凜地坐在瓊華島上的宮殿里,接見一批批來自遙遠國度的使者,並樂此不疲地向全國頒發著一道道雷霆萬鈞的詔書。

忽必烈大帝周身透著降龍伏虎的霸氣,他喜歡雄視四方,君臨天下的感覺。他坐的龍椅座北面南,其座位之高,使臣工只能仰望而無法平視。這位滿面紅光、鼻子高挺、留著兩撮山羊胡子的皇帝,習慣在身邊放兩只豹子,使本來就望而生畏的場面,更添幾分戾氣。缺少膽量的人,見了忽必烈是不敢正眼相望的,碰上皇帝打個噴嚏,朝覲的大臣不是篩糠般的哆嗦,就是尿濕褲子。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跟隨父親經過三年多長途跋涉,經兩河流域經過中亞一帶,從意大利威尼斯遠道而來的馬可·波羅,有幸看到了忽必烈參加大典的熱鬧場景:元大帝坐在四頭大象拉的龍輦上,十萬匹駿馬列成一排排殺氣騰騰的方陣,五千頭大象整齊的排列在隊列中央,齜牙咧嘴的虎豹蹲立在忽必烈身邊,其身後是穿著朝服的文臣和肩披盔甲、手持寶刀的武將。除了站在大帝兩側的皇後、太子、公主外,手握經書的和尚、提著桃木劍的道士,以及來自西洋拿著聖經的傳教士,也被賜請到龍輦兩旁。

馬可·波羅像一堵厚厚的石灰牆橫立在那兒,他的心被一只從黃土里鑽出來的手死死揪住,根本沒有空氣擠進去的胸腔卻最大限度地膨脹。這個二十來歲的西方小伙子,在1295年回到他的祖國後,寫了一本叫《馬可·波羅游記》的書,他把在元大都親眼看到的宮殿、廟宇、街道、觀象台、鍾樓、城牆、城門、宅院、橋梁、瓷器,以及帝王將相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全方位地收攏在書中。

自負的歐洲人,終于從馬可·波羅的書中知道了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一個神話般的都城。

航海家哥倫布也正是看了這本游記,才揚帆出海,試圖尋找東方的天堂,可上帝偏偏戲弄了他一把,使他偏離航向,駛到了美洲大陸。他的航舵在某一時刻心不在焉,歐洲人便莫名其妙地拿起了書寫美洲殖民曆史的鵝毛筆,世界發展的走勢圖陡然間波瀾洶湧。

馬可·波羅這樣描述元大都:"整體呈正方形,周長二十四英里,每邊為六英里,有一城牆圍繞全城,城牆底寬十步,愈向上愈窄,到牆頂,寬不過三步。城牆上全披上葦草編的草席,成為不鑲磚的蓑城。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各條街道都沿一條直線,直達城牆根。外城有十一個城門,北面有兩個,東、西、南各三個。在城里的大道兩旁有各色各樣的店鋪,全城建屋所占的地也都是四方形的,並且彼此在一條直線上,每塊地都有充分的空間來建造美麗的住宅、庭院和花園,整個城區布局像一塊棋盤那樣。整個設計的精巧美麗,非語言所能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