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2節:外商才是真正對手(8)

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參考美國零售業的發展情況。例如,美國市場最高份額的零售企業沃爾瑪所占市場份額已達25%以上,但是,它並沒有壟斷,相反卻在不斷地降低商品價格。而在中國,從全國范圍來看,前四家家電零售企業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仍沒有達到30%,所以,目前國美關注的並不是是否會形成"壟斷"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加快整合步伐,以求在自身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擁有對市場更大的影響力。而在此過程中,低價依然是國美一個最主要的策略,始終不會改變。

事實上,國美也不敢以壟斷地位來抬高商品的價格。

這是因為企業的成本優勢(規模經濟效應)是家電零售業的主要優勢。如果因為企業處于壟斷地位,便放棄了其主要優勢,為了高利潤而去選擇較高的定價,那麼既有的規模小、效率低的競爭對手就可以生存下來並得到發展,而潛在的競爭對手也就具備了加入競爭的動力。之前家電零售擊敗百貨商場的曆史就會重現。

"規模經濟-低成本-低價格"是家電連鎖零售企業生存的核心,是其贏利模式。而這一模式是可以輕易被模仿和複制的。為了維持和擴大市場地位,在城市里擁有強大市場地位的國美與蘇甯,不可能輕易嘗試"高價格-高利潤"路線的。這是因為在定制經濟中,價格的形成機制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短缺時代的價格是制造企業的成本加利潤。產品相對過剩的時代,是眾多廠家拿著產品去碰撞出一個價格。這個價格的形成路線是從消費者開始的。而零售連鎖業給消費者呈現的實際上是消費者自己接受的價格。零售連鎖業對價格起到的作用是將消費者需要的價格反饋給家電制造業。制造企業必須按照這樣的價格來制造產品。如果不按照這個價格來生產產品,企業就沒有資格參加競爭。

這個時代只存在消費者價格霸權不存在網絡霸權,連鎖網絡越大僅僅意味著它對消費者定價權利維護的能力越大,因此,它非但不會提升價格反而會更為堅定地執行消費者的價格意志。

並購大中之後,就形成了國美和蘇甯的雙寡頭競爭局面。而這將更有利于企業形成良性競爭。蘇甯總裁孫為民認為,其實雙寡頭競爭對投資者、消費者更有利。在這種條件下,市場競爭更講求資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有規模的大企業競爭更加理性,因為它後面有投資者的鞭子、消費者,以及整個社會對其提出的更高要求。

具體而言,這次國美對大中的成功並購,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第一,對廠家的包銷定制的產品規模更大,產品線更長,廠家可以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第二,合並後規范了行業的競爭秩序,以前無序的、惡性的價格競爭會逐步朝著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前進;

第三,物流的整合、信息平台的對接,將更加有利于廠家減少渠道成本、市場推廣費用成本以及研發產品的准確性,並且更加適應消費者需求;

第四,對雙方的資金流來講,可以說更充沛了,這些都是11>2的結果,對于有核心競爭力的上游廠家,將更多地是采取現金采購的方式。而商品在這樣廣泛的渠道中可以加快流通速度,減少廠家庫存積壓壓力,加快生產周轉,專注核心技術的研發,從而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當然,這對上游企業的要求也更高了,只有制造業和流通業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擺脫惡性競爭的泥潭,走上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

目前學術界對于企業"壟斷"的判斷標准正從"市場結構標准"向"企業行為標准"轉變。企業規模本身並不會造成"壟斷"。只有當"規模"被證明來自于對競爭的限制或者"規模"被用于從事反競爭的活動時,企業才被證明是"壟斷"。美國早期的反壟斷都是從規模判斷,一旦企業規模過大,就要被人為拆分,比如AT